说回众泰汽车这家公司,很多人一听这名字,脑子里马上就蹦出两个词:“山寨”、“豪车”。前几年在网上混的朋友都见识过,路上有种车,外表神似保时捷卡宴,标价只要十来万,开出去不管是拉风还是骗姑娘都能用。不过,谁能想到,这样一家曾经能一年卖30多万辆车的公司,现在居然做到了一年只卖出14辆车,还全卖去了阿尔及利亚,国内连一辆都没有。但与此同时,他们那些老板和高管的年薪加起来却快一千万,而公司本身却暴亏,一整年亏了10个亿,七年下来总共亏了286亿。这事你说离不离谱?
搞清楚众泰的事,咱得先问一句:“他们这路子到底哪出了问题?”以前靠模仿起家,满街都是长得像保时捷、奥迪、丰田“高仿”的车,到底是不是一种成功?有人说市场上大家就爱便宜货,打工人谁不想用小钱装个大样?但问题是,靠模仿吃饭,能走多远?
咱设想一下,如果一家公司只靠模仿,从不给用户带来真正的创新和体验,消费者是不是迟早发现这牌子只是一层皮?众泰的故事其实就是活生生的教材,从风头正劲到跌落神坛,用事实告诉大家:市场早晚会清算这种浮夸路线。
最有意思的是,这家公司的内部操作也跟他们造车一样离谱。公司年年亏损,连自己的工厂和生产线都要被法院拍卖掉了。经销商4S店全关门,连个像样的售后服务都搞不起来。大家都默认公司快倒闭了,结果公司高管工资还涨了六成,最高的快拿两百万一年。不少股民直接在财报公开留言问:你们到底凭什么发这么高工资?众泰回复说:“我们合法合规”,还说参考了同行业的水平。那请问:国内同行业主流企业有像你们这样一年只卖14辆车,还分900万工资的吗?
这事是个值得琢磨的社会现象。为什么企业亏损了,负责人反而还能拿大额工资?难道这就是中国公司治理的常态吗?再想想,假如公司的管理层能和公司利益深度绑定,大家是不是会更积极努力?可是现实往往不是这样。亏损的锅让股民、员工、供应商去背,决策者反而先薅一把油水走人。众泰这一波操作反映的,就是很多中国企业层层传递压力,最后把好处分给自己人、坏处留给外人的模式。这样的体制,能长久吗?
再说说他们的造车路子,众泰没造过自己的核心技术。发动机、变速箱、核心三电全都是买外面的现成货。二十年下来,总投不到一个亿搞研发,这一点跟随便一个新造车企比,比不过的可不止一点。有人说,技术本来就该买,别瞎折腾。但你看现在中国汽车市场变化多快,电动化、智能化一路狂飙,新能源车一批接一批冒出来,连老牌公司都在拼创新。你数据一查,众泰早年其实也算是最早造电动汽车的那拨人之一,但后面彻底掉队,连已经拿下来的资质都没转化成竞争力,技术根本跟不上,这才是致命伤。
说到底,模仿确实有一阵能赚快钱。靠着“高仿豪车”,众泰甚至把创始人送上首富宝座,身家接近140亿。那时候全网热议,说开众泰车能骗姑娘,有人靠这招谈了三女友,最后因自己爱慕虚荣,还是被戳破。这段子很有意思,其实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消费观的某种焦虑。大家渴望“速成”,谁都想用最小成本换最大面子。众泰的成功就是钻的这个社会心理空子。但问题是,靠模仿获得的一切,都是短命的。只要市场成熟,大家眼睛亮了,马上就能分清真假。
到了2018年以后,国内车市就打响技术战和品质战,众泰的“套路”很快就不灵了。大家不再满足于拆下汽车标志就变成豪车的游戏了,反而开始问“这车动力行不行”、“油耗高不高”、“安全咋样”、“智能是不是先进”?众泰没法回答这些,市场自然冷了,销量一步步掉头直下,从高峰的三十几万辆,到十几万辆,再到几万辆,最后到现在连两位数都不保。4S店关了,生产线被拍卖,公司几乎全靠“卖资质”和“清库存”勉强维持,做的事情和企业经营关系已经不大了。
有些人感慨,说众泰毕竟是中国自主品牌里很有历史的一个,做电动做得也早,怎么会变成这样?其实关键就在于,如果始终只抓短期利益,忽视技术积累、品牌建设、服务体验,这样的企业迟早会被市场淘汰。你看旁边那些新起来的造车企业,哪家不是砸重金研究核心三电、智能驾驶、用户体验?早已经进入“产品力为王”的时代了。
更有意思的是,不管众泰怎么掉队,公司高管的薪酬还是只升不降,和企业实际经营状况完全脱节。这种现象其实不是个例,而是整个社会都该思考的治理问题。为什么中国企业一到亏损的时候,高管工资还常常居高不下?是不是决策层的利益结构和普通员工、股民根本不是绑定的?所谓“合法合规”,只是做账方面不违规,但从社会公平和责任来看,这样做是不是不负责任?
企业发展靠什么?你可以靠“山寨”一时吃到红利,也可以用低价策略冲量,但真正能长远生存的,还是靠技术创新和品牌价值。众泰过去十年里的故事,刚好就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缩影。早期大家挤爆头模仿,晚期只能被动挨打。消费者升级了,市场标准升级了,企业如果还停留在旧路子,结局就是“沦为笑柄”。
再回头看看众泰最新的财报数据,一年亏十多个亿,七年下来亏了286亿,却还能发百万年薪、分上千万工资。你说到底为谁在打工?为消费者?为股民?还是为那几个分利的高管?大家都懂这不是长久之道,但这样的现象不改,看众泰这种例子只会一天比一天多。
现在网上还有人自嘲:当年靠众泰车装逼,一路开下去现在纯是自嘲。车价已经跌得没人要,库存都砸在手里,甚至维修配件都难找。工厂要真拍掉了,以后连组装都没人管,公司只是一个“躯壳”。表面上说是拓展国际市场,其实今年卖的14辆车全是同一个老客户,下一个季度还没人接盘。靠“清库存”和“卖资质”续命,早晚也是坐吃山空。
对于这样的公司,其实我们得问中国制造业下面的问题:是不是到了转型升级彻底破局的时刻?企业靠模仿、靠噱头、靠包装不可能长久。哪怕一时风光,迟早也会变成市场的“弃儿”。国内现在一拨自主品牌都在搞“差异化”,谁都要拼实力,拼核心技术,不然下一个悲惨故事随时又要上演。
最后要说的是,这些年来类似众泰的公司其实不止一个。中国企业里靠“套壳”、靠市场风口、靠资本概念冲一阵的,多了去了。能不能真正走出高质量发展的路子,底线其实已经很清楚了:你有没有真的玩技术创新,愿意踏踏实实做产品和服务?众泰的结局,就是对全行业的一个“警钟”。别再把“合法合规”当作遮羞布,市场会给你最真实的回报。至于高管们拿走的高薪水,不如直接拿来提升研发投入,说不定还能救条命。否则大家继续扎堆短视,明天新闻里就是下一个“众泰”出事了。
如今只有14辆年销,几乎成了汽车圈的笑话。回头看众泰一路风光到衰败,最重要的问题不是模仿不行,而是“你没有自己的东西,还想吃老本?”这样的故事多看看,有助于我们反思整个社会到底该崇尚什么样的成功。技术和创新才是硬道理,靠山寨、靠资本,最后都得打回原形。谁挣钱容易,谁最后吃苦。众泰的今天,是中国企业的明天警示。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