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二环路下钻,风从敞开的车窗挤进来,夹杂着楼群间不知名的烧烤气味。我的朋友小张正如往常一般,捏着油腻方向盘,边感叹边看手机,“捷豹XEL都快成白菜了,奔驰A也掉了一半价,搞得轩逸都在甩泪。”他轻声念叨着这些车型名字,仿佛在宣读一份闹剧名单。但事实就是如此——燃油车的价格,最近比夜市烤串还让人有捡漏的幻觉。
如果你是消费者,遇到“最高降幅52%”、“豪华品牌让利十几万”的燃油车,心里会不会咯噔下:这是馅饼还是陷阱?作为局外人,不妨试想,假如你的座驾早半年提,那么现在的价差,够买一辆低配电动小车了。就算不是当事人,看着这些数字,心里多少得泛起点涟漪。车市这场戏,剧本显然和去年、前年都不太一样了。
从专业角度审视,这种大规模降价行为,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房市降价促销的困局。降价本身不稀奇,关键在于“终端让利幅度极大”、“合资品牌成为重灾区”。这显示出两个事实:一是合资车存在巨大的价格泡沫,利润空间原本就大;二是新老技术、市场预期的剧烈动荡,逼得厂家不得不割肉止血。
降价榜单的前10名,六个豪华品牌,捷豹、奔驰、沃尔沃、宝马齐齐挂上“打折甩卖”标签。“终端让利超过17万”,如果不是厂家出手阔绰,销量和库存压力谁能担?轩逸这种销量王,终端让利5万多,价格比自己的国产对手还低,已经进入了产业链博弈的新阶段。榜单后半段奢侈些的车型,价格优惠同样惊人,但销量并未同步弹升,雷凌、卡罗拉的“遇冷”,也在用数据证明旧时代的荣耀已经不算硬通货了。
面对这些信息,我倒不急着站队为燃油车喊冤或者痛骂新能源“内卷”。理性地讲,合资燃油车降价是一种“惯性反应”——库存压力加政策催化,厂家权衡技术更迭时的阵痛,只能选择牺牲利润换流量与现金流。新能源车的“反内卷”,其实也是内卷后的短暂喘息。此消彼长,都是大势裹挟的必然。
但大多数消费者并不太关心企业利润和行业战略,他们更在乎的是——自己买车是不是亏了、现在买是不是最合适、豪华车以后会不会贬值得更厉害。我有个朋友,刚提的雅阁,比现在终端价高了七万。上一秒他还安慰自己是“为舒适买单”,下一秒刷到8月降价榜单,脸色瞬间就像听到了法医说“死亡时间再向后推一小时”,嘴角忍不住抽搐。这种购车“后悔药”,却是每到车市大变局都免不了的一剂。
推演到角落,降价潮背后,其实是市场信心崩塌与产业转型的多线交织。厂家面对新能源冲击,不敢轻举妄动,只能持续给燃油车让利;经销商扛不动库存,打骨折也得跑量,哪怕利润贴进地皮;消费者则在观望,观望中既担心价格继续探底,也怕新品再起风潮,没买在时间节点就变成“冤大头”。这是一种博弈僵局——降价越狠,价格信心越弱,越没人敢高价买,降价就成了自我强化的出口。
从法医的职业习惯讲,看到这种市场现象,有时忍不住把车企们的经营状况和某些生物体的衰亡过程做一番对照。病灶逐层扩散,组织自我修复无力,只能通过断肢求生的方式延缓终局。产业资本转型速度有限,只能靠价格战拖延,待新能源市场结构清晰,新一轮分化才会彻底展开。
当然,这个过程中不乏荒诞感。销量高的轩逸把自己卖得比国产还便宜,豪华品牌变成跳水高台,甚至奔驰A和捷豹XEL降幅跃上榜首,连“身份感”都在打折。一边是曾经的“梦幻座驾”被打回现实,一边是价格战把市场搞得更像二手车批发。飞速变化之下,谁还能精准踩点买到“最划算的车”,除了赌运气,基本没别的招。
说到底,燃油车降价到底是最后的机会,还是提前进入尾声的小剧场?这需要时间验证,比划起未来,没人敢打包票。新旧技术的转换、消费观念的裂变,车企和消费者都有自己的算盘。
最后,不禁问一句:面对这样的降价潮,你会选择跟风“抄底”,还是再等等新能源的新剧本?或者,你已经在昨天成为那个“高价买入低价打折”的无声参与者,正在盘算着什么时候能卖掉变现?这个市场并不讲情怀,只有价格,没有怜悯,黑夜的公路尽头,谁也猜不到下一个路标上写着什么。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