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停车场,大灯在天花板上切出一条模糊的光带。耳边只有导航与自己的呼吸声。刚准备转弯,副驾突然发出一声呻吟。你还在琢磨是胃不舒服还是导航想出花,方向却已经轻轻纠偏回正,仪表盘跳出黄色警示。前方灯光晃动,AI“目光”扫过一枚马路牙子,投射出“礼让中”的大字。不远处的车位灯静静闪烁,仿佛多年前在高考考场上那盏为你亮到最后的台灯。不用你再拿手机兜圈圈,也不必跟着指示牌乱撞。问界M9的车在这个复杂空间里,开始悄然上演属于自己的推理剧。
回到日常,大家都在讨论智能。辅助驾驶,在过去,大多意味着高速路上的解放双脚,偶尔自动跟车或居中行驶。这几年,行业叙事逐渐变了味:有厂商高声宣称自己能“无人接管”,也有把参数吹得天花乱坠,仿佛车辆算力的提升就足以解决一切。但真正让人拍手的,是那种“连停车位都能认得清清楚楚”、能在灯下、坡上、障碍边从容应对的小技巧。而这些细碎却实用的能力,正是华为乾崑智驾ADS 4带给问界M9车主的新味道。
“车位到车位2.0”,说直白一点,就是从你家地下二层那个刁钻角落,到商场F5区第五排的空车位,全程不用你动脑。原本,导航都是把你抛到园区门口,自行脑补后半程,凭借十年老司傅的车感穿梭于苏州河农行后院之类的奇葩场景。而这次,系统通过高精地图衔接地库地图,路径推演到最后一米。即便你是个方向感比咸鱼还差的新司机,至少在停车这件事上,AI能让你做回人。
我有时候疑惑,做这一行久了,是不是开始对“技术”有种职业免疫。身边同行喜欢拿新功能打赌,比谁的车更机智。可每一次升级,用户绝大多数只关心两件事:“它真会保护我吗?”、“它会不会犯糊涂?”偏偏,危险总在最不起眼的时候登场。从我见过的事故案例来看,很多看似“老司机犯困”或“突发疾病”导致的车祸,其实都是因为系统没能及时发现驾驶员状态变化。DMS监测这东西,听起来很高端,实际上是个矛盾产物:你得既要它关注你的每个小动作,又怕它唠叨得像个焦虑家长。
驾驶员失能辅助的干预步骤,说白了和地铁司机的“三连操作”差不多。先试着拉回一把,把你唤醒;你没反应,就自动减速靠边,亮双闪,等候救治。故事讲到这儿,有点像“既当司机又当保姆”。我们希望把AI调成最像人的状态,可最终还是得靠“机器冷静”来兜底人类偶尔失灵的神经。这种微妙的平衡,让辅助驾驶不再是简单代码堆砌,而成了一场责任的博弈。
泊车,是个考验眼力的活儿,也是AI和现实碰撞的最佳场所。大家都知道,市场上自动泊车功能五花八门,但真遇到斜坡、台阶、消防箱、桩桶的时候,99%的系统都摆起了迷惑大摆手,看热闹不怕事大的感觉。换句话说,自动泊车,离真正的“安心”还差点火候。问界M9这次搞了高精固态激光雷达,把车身侧面和前端那些盲区给“琢磨得明明白白”。复杂小区、窄车位,不再怕突然冲出电瓶车或者小孩子追气球。AI虽然还是AI,但终于学会了“瞪大眼睛看路”。
写到这,我总忍不住要自嘲。做刑侦的这么多年,见过案发现场太多,知道99%的事故都没啥技术含量,剩下那1%,才是真正让你后怕的恶梦。辅助驾驶就像老法医验尸,发现绝大多数危险源自“常规场面下的心理失误”。你给车装再多摄像头和雷达,也比不过一句“别大意”。但人偏偏难以时刻保持警觉,那就靠机器多帮一把。
再说回厂商那些花哨参数。车主关心的永远不是你算力几TOPS,也不是你传感器多少颗。要说“体验”,恐怕没有哪个技术更接地气:就是在最需要的时刻,车能帮把你。哪怕只是走错一条道、转弯忘记打灯,能及时拉回,胜过铺天盖地的宣传片。问界M9这些年能稳稳地在高端市场站住脚,靠的并不是噱头,而是真正把辅助驾驶做成了日常可用、极端可救。
当然,技术再好,也不敢托大。人在生死之间,有时候差的就是那0.1秒的犹豫。但只要系统不是决策迟钝的“AI老头”,而是能临场机变,为你兜住底线的出行伙伴,咱这些司空见惯的“事故收割机”,多少都能睡个安稳觉。毕竟,科技让人省心,才算真的有温度。
故事讲到这里,问题才刚刚开始。辅助驾驶进化到今天,离“造福全人类”还差多少?当AI越来越会“看人行事”,但关键决策却依然要靠驾驶者拍板,我们是该把信任交给铁皮盒里的电路,还是继续倚仗自己的下意识?这一场智能与人性的协作,才刚刚起步。某一天,它或许会让“事故”成为历史,也或许会让我们不得不学着与越来越聪明的机器共处——毕竟,“好用、安心、省心”,才是人类和科技共同奔赴的终点。你又更信谁一点?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