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开车还遇到一辆广本飞度,这款车我体验过,后排座椅并不舒适,驾驶室还可以作为家庭代步车虽性价比高但需关注乘坐体验
说实话,一看到飞度这车,我就有点印象模糊,对它的了解停留在百万级的CityGo,怎么会开到大街上。直到那天旋转路口,突然看到距离我不到十米的车停歪了点,我才知道,那不是传说,而是真实存在的。
刚好前面那车,是个带着小孩的家庭,后排座椅陷得比我预料中还要塌,骨架微弯,腰酸的感觉差点出来喊停车。座椅软硬适中,但包裹性差,坐久了屁股就不舒服。他老婆还在车内喊:孩子后排不舒服啊。我心想,这也能说在心里了,毕竟买飞度的,大部分还是想省油、好开、城市用车。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这车的后排坐垫,实际上,,比起我在某些日系小车的体验,差了点,尤其是长时间坐下,腰部支撑不足。可能设计上没有考虑到家庭的实际需求,更多是针对城市通勤,显示轻巧机动的优势。
但有一点值得说的是,驾驶室倒是真的不错。新款飞度空间利用得挺完整,尤其是宽敞的前排座椅。记得我当时试驾,师傅跟我说:这车的悬挂调校,如果你只是日常上下班,还能接受,毕竟是以舒适性为主。——虽然话里带点自我辩解的意思,但我也同意,未必每个人都在意后排坐的多舒服。
这让我想起之前和朋友聊天,他在一家门店做销售,问我:这车平时媳妇抱着孩子,车用起来感觉怎样?我说:其实驾驶感是还可以,就是后排坐着不算特别舒服,尤其是大人。他反问:那你觉得,性价比还挺高的?我点点头:对,特别是在同级(小型家用车)里,价钱实在。但问题一出来,乘坐体验是不是才是真正的拉锯点。
对比一下我手里的几款车:比如某品牌的Fit、Megan、宝骏730,飞度的价格差不多在9万到11万左右(估算一下,价格波动还挺大),但它的空间布局和后排座椅支撑,明显不在同一水平线。那个宝骏为例,后排座椅硬但支撑合理,坐久了会更舒服。而飞度,虽说坐姿挺舒服,开起来也够灵活,但后排坐着,还是没有那么细心优化。
这其实跟供应链有关——飞度那套平台,从研发到采购,可能就更偏向快装快用那一套。有个细节我还记得:上一款飞度的营运成本比起新的要低一些,这可能跟用料和工艺改良有关系。比起齐全的拉手、丰富的存储空间,飞度目前更像是家庭都市快递员,实用性大于舒适。
你们知道吗,飞度的发动机和变速箱用料其实挺讲究的,特别是发动机的缸体,可能用到的铝合金比以往多一些,散热效率也提升了。跑长途大概能跑到160公里/小时(这估算不一定准,差不多是我试过的最高速度),百公里油耗大概在5.8升上下(有点难说准,因为不同驾驶惯会变),整体油耗对比市面上一些家庭用车还算不错。
我真心觉得,作为家庭车的后排设计还要再用心一点。我记得有个修理工对我说: 飞度这底盘设计其实挺扎实,但后排座椅,坐久了才知道,软硬刚刚好,但中间的中支撑,太容易塌陷了。 他还笑着补充:我调侃的就是,像你们这些开车的,最喜欢坐后排的朋友,坐多几次,才会知道哪款还真不行。不瞒你说,或许是我对车辆座椅的敏感,长时间坐下来,确实有点吃不消。
但飞度在这价位,实在是够用。城市里穿梭,几乎没有太多的操控烦恼。其实一开始还挺犹豫,想着,要不要入手一辆家用,还是考虑下别的品牌?考虑到它的保值率(我粗算差不多在60%左右,按三年用完估计还能卖出去),以及日常维护成本,倒也觉得还行。
对了,忘记说一件事。去年我看过一则调研,说飞度的零件供应链在国内其实挺稳,比如涡轮、滤清器、刹车片,基本都能保证在4-7天内到货。这让我觉得,虽然它不像某些品牌会推快换零件,但维护上还算方便。
然后想到一点,和朋友深入聊天,他说:你觉得这车,乘坐体验会不会被你那么多年前的定位给限制了?我暗想:这也是个问题,买车不能只看硬件,更要看用起来的感受。飞度确实省油、易操控,也能应付家庭的日常需求,但要我长时间坐在后排的话,硬要说,还是得吐槽一下它的座椅设计。
讲到这里,某个细节突然浮现:我看到过一组调查数据,飞度的二手车换手率大概在35%左右(这估算,体感还是偏低的),在这价位里其实还不错,但与之对应的,用料是否能撑得住几年?这就得看良品率了。
时间差不多了,心里那点小纠结也明白:飞度虽然叫性价比高,但乘坐体验上,还真得慎重考虑。下一次试驾的时候,我想多留意一下,中控、座椅以及空间的实际感受。
你说,在你心中,什么车才是真正家庭实用而且乘坐舒服一些的?会不会像我想的,有时候平衡点就是够用就行?还是说,真正的奢求,其实只是想在某个车里,找回那份坐着舒服、开着顺手的感觉。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