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式门把手成夺命设计?车企的算盘这次打错了
车门打不开,活活烧死。这不是恐怖片,是2025年10月13日凌晨成都街头真实发生的悲剧。一辆小米SU7失控撞车后瞬间起火,救援人员赶到现场,却对着那扇纹丝不动的隐藏式门把手束手无策。一条生命,就在这道“高科技”门锁前消逝了。
更讽刺的是,就在事故发生几天后,小米掌门人雷军还在社交媒体上高调呼吁“共同抵制黑公关”,对公众最关心的安全问题只字不提。这波操作直接把官媒都惹毛了。《浙江日报》直接开怼:“切莫用黑公关污名化公众安全关切!”第一财经的评论更扎心:“别让年轻人的第一台车变成最后一台。”
我实在忍不住要说句大实话:某些车企为了所谓的“科技感”,连最基本的安全底线都不要了。隐藏式门把手断电后打不开,这根本不是技术难题,而是成本算计下的选择题。行业内都知道,给隐藏式门把手加个机械冗余装置,成本也就增加几十到几百块。可某些车企连这点钱都舍不得花,宁可拿用户的生命去赌那个“万一”。
看看小米SU7的设计就知道,它的隐藏式门把手完全没有外置机械开关,一旦断电,只能靠门内侧那个小小的机械把手。问题是,车祸中乘员很可能失去意识,外面的人怎么救?这不是设计缺陷,这是设计谋杀!
更让人后背发凉的是,这已经是小米SU7半年内第二起类似事故了。今年3月在安徽,同样的事故剧本重演——碰撞、爆燃、车门打不开。血的教训一次又一次,某些车企却依然我行我素。
现在工信部终于坐不住了,2025年9月24日已经发布了《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准备全面禁止这种全隐藏式门把手设计。这说明什么?说明监管层都看不下去了。
某些车企整天吹嘘“端侧AI模型”、“情绪识别语音控车”,把车造成移动的智能终端,却连最基础的车门安全都保障不了。这种本末倒置的创新,简直是对“科技以人为本”这句话的最大讽刺。
当一辆车在事故中变成无法逃脱的钢铁棺材时,再多的智能功能又有什么意义?车企的算盘打得再精,这次恐怕也要碎一地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