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车联手五粮液卖,凯翼销量难提振,买车送酒噱头有限

新车和五粮液一起卖,这事你是不是第一反应觉得有点怪?买车还能顺便打折买酒,这组合有点像一场梦游人生的促销大戏,不明觉厉。第一时间我就纳闷了:汽车和白酒凑什么热闹?你买车想图个省心,买白酒想图个畅快,这两码事儿强行凑在一起,是不是有点“八竿子打不着”的意思?不过细细一琢磨,我还真琢磨出点门道。

先说说凯翼汽车。其实大部分人对这个品牌都很陌生。你说“凯翼”,有几个人能像说“华为”“比亚迪”那样脱口而出?最多也就是关心汽车圈的或者当地人偶尔能提起来。凯翼这个牌子最早是奇瑞旗下的, 后来几经变动,现在已经成了一个“谁都说不清楚算哪家的”角色。股权结构像一碗大杂烩,国资也参一脚,五粮液也分一杯羹。这不禁让人想,这一连串的“易主”背后是不是真的对造车这件事“有想法”?

话说回来,凯翼汽车这些年确实有点“活得不明不白”,既没抓住新能源风口,也没在智能化上闹出什么大动静,产品名字倒是挺花哨,什么炫界、轩度、昆仑、拾月,听着就跟历史名山、网络游戏似的,但真要比拼起产品力,却总是“差口气”。销量数字也一目了然,2025年1到7月才卖了一万七千多辆。你说现在一个主流电动车品牌一个月都能卖你几万辆,凯翼一整个大半年才卖这么点,日子是真的“紧巴巴”。

那么问题来了,如今年轻人买车是冲什么?是真需求还是看热闹?按说,经济下行压力大家都想精打细算,汽车市场也进入到“卷价格、卷配置、卷体验”的时代,凯翼能不能靠五粮液把自己“捞一把”?

我们再说回这次营销。新车和五粮液打包卖,表面看是一种“联合促销”,但我总觉得这事挺诡异。首先,咱就问一句,买车的和买酒的,是同一拨人吗?你买一台五六万的代步小车,你会不会顺手花一千块买瓶白酒?是不是能喝得起“普五”的人,大多数都不用看五、六万的新能源微型车?别说一个圈层一个口味,恐怕两个世界。

当然,很可能有企业觉得,用户分层这种事要创新要打破,用户身份本来就越来越模糊,年轻人也会爱喝他们老爸喜欢的酒,买得起高档酒也可以想要一台实惠接地气的代步工具。但话说回来,这种营销更多是“搭流量的车”,而不是“搭需求的车”。你让白酒和汽车强行捆绑,对品牌双方其实都可能是“双输”:凯翼显得不够自信,只能靠卖酒来拉销量,这不是赤裸裸的“卖房送学区,卖车送茅台”的翻版吗?而五粮液,尤其是高端产品,长期以来都是走经典形象路线,你突然放下身段给量产小电车导流,既没有面子也不见得有里子。

细看一下这折扣,普五1100一瓶、员工酒6瓶1008元,对真正的酒友也不算多大诱惑。普五“身价水涨船高”那是渠道价,在路边烟酒店随便也能谈下来个折扣,你给我买车的资格打七五折,省的这一点,不见得让普通用户组团去抢。“买车加几百块买酒”更像一种“绣花枕头”,聊胜于无,有个“买赠”的名头而已。

五粮液方面也撇得很干脆,“不清楚相关情况”,就像你买水果赠鸡蛋,鸡蛋厂商出了名字但完全不知情。这事你说有多大市场意义,我看就是图个“话题度”,真传导到销售数字,隔着一层迷雾,“热搜”留给媒体,销售数据留给财报。

说到这里,大家是不是有点明白,凯翼此举本质上还是无可奈何中的“自救”。造车圈现在已经竞争到连中低端市场都快撑不住,叠加政策补贴退坡,新能源双积分压力到了头上,原材料涨价、渠道也不好打通,小品牌的生存空间岌岌可危。凯翼在本地国资和五粮液这样的“名门望族”加持下,其实也没能跟上主流车企的节奏,既不具备规模优势,也没造出大家“非买不可”的爆款。要么借势流量,要么给政策掺点儿花活,营销上只能做点“别出心裁”的动作吸引眼球。

但眼球吸引力和实际销量拉动,到底哪样更靠谱?这个问题其实不难想明白。你能靠一瓶酒改变购车大盘吗?你能靠给酒涨价降价的“噱头”突破汽车品牌里的瓶颈吗?现实很残酷,现实就是消费者越来越理性了,大家买车买酒都开始货比三家,对促销和联名这点事早就免疫,更何况网络讨论多了,信任感降低,谁也别想着靠一次营销“逆天改命”。

新车联手五粮液卖,凯翼销量难提振,买车送酒噱头有限-有驾

再说一句真心话,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的企业哪怕是“人头攒动”的红海行业,也总爱玩联动营销。“卖房送iPhone”,“买车抽特斯拉”,“买牙膏兑基金”……各行各业花样百出,因为传统促销实在没啥新鲜感,大家都是屁股决定脑袋,没办法只能外头找热度。但新鲜劲儿一过,一地鸡毛,不仅自己没下文,顾客看了也就一笑而过——下一家搞个“买车送金条”,你凯翼+五粮液这点优惠就直接排不上号了。

有些人说了,没准凯翼是想借五粮液的“流量基因”,让品牌附带点儿“身份buff”,给自己镀个金。但问题是,现在做这种“短平快”的合作,核心还是自己不够硬。你真要牛,自己搞得风生水起,不需要用酒来拉拢客户。人们记住的都是“买大牌轿车送车模”,你总不能让大家以后回忆起“买凯翼喝五粮液”吧?

另外谁来想一想,车和酒凑一块,有没有那点“消费异化”的意思?咱们都知道,汽车和酒在实际生活里,十有八九是要分开的,谁也不敢把“喝酒开车”联想到营销里吧?虽然促销本身无非一种搭售,但给外人看,总有点“边界模糊”“氛围微妙”。外头不少舆论也一针见血地指出来,这事儿要做得漂亮,不光要考虑话题,还要顾及社会责任。你那边提倡安全驾驶,这边送大瓶白酒,怪不怪,真该好好琢磨琢磨。

再往深里讲,凯翼的困境是“小品牌如何活下去”,本地国资和大企业加持,是优势也是包袱。五粮液混搭凯翼这种做法,既反映了地方政府对产业链的加持,也暴露出产业创新乏力,转型路径斑驳。中国汽车行业卷来卷去,最后拼到管理、资金、技术合力上,光靠花哨的促销,很难救命。而白酒行业虽然近年来同样面对“年轻化”“多元化”的压力,但品牌号召力和销售能力都远在凯翼之上,两家“成不了一家人”。酒厂搭车卖车,车厂借酒拉人,实际上没几个真的能割到韭菜。

新车联手五粮液卖,凯翼销量难提振,买车送酒噱头有限-有驾

多年来,消费者越来越看重实质,什么“打包”“联名”只会昙花一现。车企还是得老老实实把车做好,性价比有了,口碑上去了,该买单的人自然会买单。白酒老品牌也一样,干干净净卖酒,比花头经管用。你说你要创新,完全可以搞点有温度的活动,关心下消费者真实需求,少做场面上的“01式”营销。

新车联手五粮液卖,凯翼销量难提振,买车送酒噱头有限-有驾
新车联手五粮液卖,凯翼销量难提振,买车送酒噱头有限-有驾

最后,如果你真爱喝酒也真想买车,又正好看中了凯翼,那这波促销也不妨试试。但做生意要长远——别把希望寄托在一次时髦促销上,更别指望花活能反转命运。营销可以当作点缀,无法成为救命稻草。生意还是该回归本质,用好产品打动用户,用好服务留住口碑。买车送酒,终究是个“冷笑话”,能当饭吃吗?能救多少销量?答案,其实一目了然。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