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日产中国40周年品牌之夜召开,日产N6和新款天籁首次亮相,发布会宣布日产Z Nismo明年引入国内

哎,最近汽车圈真热闹。10月16号那天,日产中国的品牌之夜,说实话,我还以为就一般的发布会,结果没想到,日产N6和新款天籁都一起亮相了。还有个重点——明年国产的Z Nismo,首次正式引入国内市场。这一连串动作,不算悬念,但确实让我再一次体会到日系的细节功夫其实挺扎实。

你知道吗?我这几天还翻了下笔记,原来东风日产到2027年,打算推出10款新能源车。插混、纯电、增程……这个数,少说也得有4-5款。其实我挺好奇的,为什么他们一口气要推这么多款?是不是想在细分市场里扎稳脚跟?想到这个,稍微又联想到之前听销售说的客户需求变得更碎了。一车一策,才能留住不同客群。

10月16日日产中国40周年品牌之夜召开,日产N6和新款天籁首次亮相,发布会宣布日产Z Nismo明年引入国内-有驾

说到新款天籁,我得吐槽一嘴:用了华为的HarmonySpace 5和HUAWEI SOUND。这个座舱智能化倒是不错,但我更关注实操体验。比如:我开过几次同级别车,很多时候它们的中控逻辑又重复又繁琐,真得花不少时间摸索。有一回,朋友抱怨:你看这个天籁,界面是不是比以前更直观点?我还真没细想过。

新天籁的外观设计倒是挺扎实的。用官方话说,是V-Motion家族的语言,明明是传统中庸的设计,却能让人觉得稳重又不失线条的流畅。实际体验下来,它长宽高分别是4920/1850/1447mm,轴距达到2825mm,这尺寸摆到那,我感觉跟同价位竞品比还算不错(这个我估算的,没有官方说法)。我之前还问了个修理工:这车维修贵不贵?他笑笑说:不贵,关键不好坏。那可真是碎碎念多了去了。

我还特别关注了它的动力系统。2.0T VC-Turbo,马力爆表,最大243匹,扭矩371牛·米。怎么说?在实操中,起步死稳,滑行流畅,特别是在市区堵车,几乎没啥卡顿感。匹配的CVT比我预想的要顺。配置上,颜值和动力都还行,尤其是我猜它的成本在16万到18万元左右——车企的小心思,明显也是想留一些利润空间。

转边别的车,我觉得N6挺有趣。它基于天演架构,我不是研发人员,但能感受到,这是东风日产在技术上的布局。这辆插混中型车,规格尺寸4831/1885/1491mm,轴距更长——2815mm,车内空间真挺宽敞。新车的动力,主要靠那个叫NR15的1.5L自然吸气发动机搭配电池,电池容量达到21.1kWh,纯电续航估计稍微不算爆炸,但也够城市用。

10月16日日产中国40周年品牌之夜召开,日产N6和新款天籁首次亮相,发布会宣布日产Z Nismo明年引入国内-有驾

不过我脑子里一直有个疑问:这样的插混系统,百公里油耗大概在6L左右,算不上特别省油,但它的保值率会不会比传统内燃机车差?我估算,按目前市场趋势,估计保值率在50%左右,比完全纯电车要高一些(这纯属个人猜测,没仔细算过)。你说,这点值不值得考虑呢?这也是不少朋友会问的事情。

这里还想跑题一会:你们觉得未来插混会不会变成折中方案?今天说环保,明天就发现充电续航又成了新战线。现实倒是告诉我,别太乐观。毕竟,供应链的问题也不少。半个年前,一家零部件供应商出了点问题,导致某车款得推迟了两个月,到底是量产难题还是市场策略?我就常想:就像做饭,要有食材、调料,还有火候。汽车研发也是一样,你得协调各方。

说到供应链,我还记得之前跟朋友在车展后聊过。他说:你知道吗?高端零件的成本结构,很多时候就像家里做菜,原料要贵,火候要恰当才能好吃。确实如此。比方说,新能源车型的电池,成本占比可能高达30%,而且还得保证安全——这个,简单说就是厨房里用不粘锅,但生产过程中出问题就会暴露无遗。

回到车本身。说实话,我一开始没看中天籁,觉得它就是个老调重弹,但细看之下,它的内涵略深。如去年我试了试那款老天籁,发现底盘调校还是挺扎实的。换句话说,车企在做中型车,不能只盯UI,要把杯子装水这事儿做好。

10月16日日产中国40周年品牌之夜召开,日产N6和新款天籁首次亮相,发布会宣布日产Z Nismo明年引入国内-有驾

(这段先按下不表)国产车竞争激烈,没有一家能彻底投机取巧,大部分还是得回归细节。比如用料、空间布局、售后服务,那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最后都能拼成用户体验。你会发现,一些看着好像差不多的车,其实差别挺大。一条路不好走,是不是?或者,基本款的车,日后需要花钱补充配置,这也是我经常提醒朋友:省钱其实挺难的,你看那二手车的折旧率,尤其在这个价格区间——保值率大概在50%,还是得看细节。

我还在想,最近有句话吸引我:汽车可能变成mobility+,不光是座椅和轮子,可能变成一个移动空间。比如:你开着天籁,不算是走走,还是用来打个电话、办公、休息。你见过这种场景吗?我觉得,天籁这样的中型车,正好符合家庭+商务的需求,但它的舒适感还能提升多少?这个问题,留给时间告诉我们了。

啊,差点忘了:你觉得,现在的新能源车型,性价比还能走多远?我个人估算,可能还得再过个两三年,成本会压得更低一些,续航也会逐步突破。像我刚才说的——供应链、原材料涨价问题,不会一下子就解决。你相信吗?我其实挺迷茫的,但真的没那个空间去想太远。毕竟,买车都是个冲动与理性的折中。

这些车就像我每天在工厂里看见的装配线,一环扣一环,无论是零部件的装配还是软件的调试,都是在不停磨合。只是,车企是不是也像厨房里淘米,越淘越洗不干净?还是说,做好了,后续就可以安安心心过日子?这个问题,我还真没答案。

10月16日日产中国40周年品牌之夜召开,日产N6和新款天籁首次亮相,发布会宣布日产Z Nismo明年引入国内-有驾

你会不会觉得,有些车的亮点其实隐藏得挺深的?或者说,有时候,最无聊的细节,反而能决定这车能用多久?就像朋友说:你看这个天籁,内部做工没得说,但打折角落还是偶尔会有点缝隙。反正,我自己是不敢太天真,总觉得,车子里有太多看不见的学问。

对了,你有没有发现,最近的车展里,似乎所有车都在强调智能化?我估计,智能化不一定全是高科技,更多是用得顺手和能省事。汽车会不会变得跟手机一样,升级也跟把APP更新一样频繁?这得看厂家怎么想。

(这段先搁这儿吧)这大概算是一个大杂烩了,没人给答案,但我相信,每次新车推出来,都代表着一种集大成,但也可能只是一份折衷。你怎么看?以后开一辆什么配置、什么空间、什么感受的车,可能会变得比现在还难抉择。

是不是该留个悬念了?那我就说一句——你觉得到底,未来的汽车,最重要的牌面会是什么?还是,是否会越来越回归实实在在的体验?

10月16日日产中国40周年品牌之夜召开,日产N6和新款天籁首次亮相,发布会宣布日产Z Nismo明年引入国内-有驾

——(这个,留白让你自己想)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