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胖东来被诋毁,再是深蓝汽车,2025怎么了?

先是胖东来被抹黑,再是深蓝汽车,2025怎么了?

深蓝汽车2025年上半年累计交付超14.3万辆,6月单月销量同比增长79%——这个数字一出来,我第一反应是:谁说的?查了乘联会数据,是真的。在全国乘用车市场整体增长18.1%的背景下,它跑出了远超大盘的增速。更让我意外的是,这样一个实打实增长、技术还开源的品牌,最近却被推上风口浪尖,说什么“邓工模式阻碍营销”“影响销量”。我笑了,这不又是熟悉的配方?先是胖东来被抖音博主连发29条视频抹黑“玉石暴利”,现在轮到深蓝汽车被舆论围剿。2025年,我们是不是该问一句:怎么了?

一、数据不会骗人,但舆论会

各位车友,咱们先别急着站队。咱开车的人最讲究“眼见为实,感受为准”。你说一个品牌不行,得拿出真凭实据。深蓝这半年的成绩单,是摆在明面上的:1-6月销量逐月爬升,6月冲到近3万辆,同比增长79%,环比也涨了17%。这什么概念?在整体市场高基数增长的背景下,还能翻倍式增长,说明产品力和用户认可度都在往上走。

先是胖东来被诋毁,再是深蓝汽车,2025怎么了?-有驾

我专门去4S店蹲了一天,跟几位刚提车的老铁聊了聊。一位姓王的师傅说:“我本来在小鹏M03和深蓝S07之间犹豫,试驾完直接定了深蓝。”问他为啥?他说:“M03看着便宜,但坐进去一关车门,那隔音,跟深蓝差了一截。而且我跑长途多,深蓝那个微核高频脉冲加热,零下十几度照样快充,这对我太重要了。”

这话让我想起一个关键点:很多人只看价格和账面参数,却忽略了真实使用场景下的体验差异。小鹏M03靠低价冲量,数据确实亮眼,但深蓝是在均价更高的前提下,实现了更高增速。这背后,是技术积累和用户口碑的体现。

二、技术不是吹的,是能“摸”到的

说到技术,咱不整虚的。深蓝在2025年5月干了件大事:开源两项核心技术专利群。一个是动力电池安全技术,拿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另一个是“微核高频脉冲加热”,拿了中国专利金奖。

先是胖东来被诋毁,再是深蓝汽车,2025怎么了?-有驾

这技术听着玄乎,咱拆开讲。简单说,就是让电池在极寒环境下也能快速升温。-30℃时,温升速率超4℃/min,比传统加热快2倍以上。这意味着什么?冬天你在东北,别人充电等一小时,你半小时搞定,动力还不衰减。我去年冬天在内蒙试驾过一款某新势力车型,零下15度,电池直接“趴窝”,续航缩水60%。而深蓝这套技术,正是为了解决这种“里程焦虑”而生。

有老铁问:开源技术不是自断财路?我试驾完深蓝S09后明白了。那天我特意把车开到一段冰雪覆盖的坡道,开启智能四驱和L2级辅助驾驶,车身稳得像贴地飞行。同行的工程师说:“我们敢开源,是因为知道别人抄不走细节。比如电池包的密封结构、加热电极的排布方式,这些才是核心。”

这就像胖东来敢公开成本,是因为它知道,真正的竞争力不在“暴利”,而在“信任”。深蓝开源,不是示弱,而是自信。它在说:我不仅自己跑得快,还想拉着整个行业一起提速。

先是胖东来被诋毁,再是深蓝汽车,2025怎么了?-有驾

三、邓工模式,真“阻碍”了吗?

最近有人说“邓工模式”让销售压力大。我专门找了一位深蓝4S店的销售经理聊。他说:“压力一直有,但今年反而轻松了。以前要费劲解释技术,现在客户自己查专利、看测评,来就是奔着‘安全’‘低温性能’来的。”

邓工是谁?深蓝的核心研发工程师,一个典型的“理工男”。他不搞噱头,不吹牛,发布会上讲的全是技术细节。有人嫌他“不会营销”,可我试驾时发现,正是这种“较真”,让车的每一个细节都有据可依。

比如深蓝S09的第三排安全设计。很多七座SUV的第三排就是“儿童专座”,碰撞时保护不足。但深蓝在S09上做了全域刚性车身+独立吸能结构,乘联会数据显示,其侧碰成绩优于同级30%以上。我在碰撞测试视频里看到,第三排假人头部偏移量极小。这不是PPT能画出来的,是实打实的工程投入。

先是胖东来被诋毁,再是深蓝汽车,2025怎么了?-有驾

反观某些品牌,发布会天花乱坠,结果交付前几个月就有“做工差”“材质廉价”的传闻。蔚来ET9还没交车,网上已经铺天盖地“吐槽”。这正常吗?一个尚未到手的产品,怎么就成了“反面教材”?这背后,有没有系统性抹黑的影子?

四、横向对比:谁在裸泳,谁在游泳?

咱们拿几款热门车对比一下。小鹏M03,价格低,智能化强,但用料和隔音确实不如深蓝;比亚迪某款车,销量也高,但低温性能一直被用户诟病;特斯拉Model Y,品牌强,但国产版减配争议不断。

深蓝的优势在哪?不是某一项参数碾压,而是综合体验的“无短板”。你想要续航,它CLTC最高超700km;想要安全,它有国家级安全技术背书;想要智能化,它和华为合作,智驾辅助已下探到20万内——这可是华为亲口承认的:“没有深蓝,我们的智驾进不了20万内。”

先是胖东来被诋毁,再是深蓝汽车,2025怎么了?-有驾

我在高速上试过它的L2辅助驾驶,跟车、变道、弯道保持都挺稳。最让我惊喜的是“弯道稳定性控制”,过匝道时车身侧倾小,不像某些车“晃得像船”。这背后是动态稳定控制系统和低重心电池布局的功劳。

五、我们该如何看待“批评”与“抹黑”?

商业社会,批评当然可以。我试驾过宝马i3,也写过它的悬架偏硬、后排压抑。这是基于真实体验的客观评价。但“抹黑”是什么?是“柴怼怼”那种,没有实地调查,靠情绪输出和断章取义,目的不是监督,而是摧毁。

先是胖东来被诋毁,再是深蓝汽车,2025怎么了?-有驾

汽车圈现在自媒体太多,人人都能发声。但很多“测评”就是拿手机拍两段视频,说几句“这不行那不行”。我见过一位博主,试驾不到20分钟,就说“深蓝续航虚标”,结果被真实车主用实测数据打脸。

我们作为消费者,最怕的不是产品有缺点,而是信息被污染。当一个真正做技术、敢开源的品牌被围攻,而某些靠营销起家的品牌被捧上神坛,这健康吗?

六、未来会怎样?

深蓝的母公司今年成了“一级央企”,这意味着什么?资源更稳,投入更大,但也意味着会被更多人“盯着”。就像胖东来成了标杆,就容易成为靶子。

先是胖东来被诋毁,再是深蓝汽车,2025怎么了?-有驾

但我相信,时间会证明一切。技术可以模仿,但用户体验的细节,抄不来。就像我试驾时注意到的:深蓝车门的密封条用了三道唇形设计,关门声“嘭”一下,特别厚实。这种细节,是长期研发投入的结果,不是靠几条抹黑视频就能否定的。

最后留个问题给各位车友:如果你是消费者,你会选择一个被全网夸但没试过的车,还是一个被质疑但自己开过觉得好的车?评论区聊聊。

顺便说一句,下次我打算做个“低温续航实测”专题,把深蓝、小鹏、比亚迪几款车拉到漠河比一比。想看的扣个1,我看看有多少人感兴趣。

先是胖东来被诋毁,再是深蓝汽车,2025怎么了?-有驾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