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驱同质化严重,零跑D19堆料破局,能否打破行业瓶颈?

最近几年,但凡是关注点汽车的朋友,可能都会有这么一个感觉:现在的新能源车,尤其是咱们国产的牌子,好像长得越来越像,用的技术也大同小异。

你今天发布个800V高压快充,明天我就能拿出一个参数更厉害的;你这边刚用上空气悬架,我那边马上就宣布全系标配。

翻开配置单一瞧,从芯片到电池,从电机到悬架,大家用的东西好像都差不多。

很多人就开始嘀咕了,这是不是说明车企们没啥创新能力,只会简单地“堆料”了?

电驱同质化严重,零跑D19堆料破局,能否打破行业瓶颈?-有驾

其实,要是真这么想,那可能就没看懂今天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真正门道。

今天,我们就借着零跑汽车那台还没正式上市、但已经赚足眼球的旗舰SUV——D19,来好好聊一聊,在这股看似“同质化”的大潮里,真正的竞争到底在比拼什么。

首先,我们得把一个事儿想明白,所谓的“同质化”,其实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它反而是技术走向成熟和普及的一个必然结果。

这就像我们现在用的智能手机,不管是哪个牌子,基本都是一块大大的触摸屏,难道我们能说这是大家在互相抄袭吗?

当然不是。

这是因为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市场已经证明了,“大屏触控”就是现阶段最方便、最高效的人机交互方式。

汽车行业也是一个道理。

电驱同质化严重,零跑D19堆料破局,能否打破行业瓶颈?-有驾

当一个新技术出现时,早期大家会尝试各种各样的路线,五花八门。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的检验,那些性能最稳定、成本最可控、用户体验最好的技术方案,就会慢慢沉淀下来,成为行业的主流选择。

所以,当续航、功率、快充这些核心指标在各家车企之间逐渐拉平的时候,恰恰说明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技术水平已经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零跑D19这台车就很典型地体现了这种“成熟的智慧”。

它并没有一味地追求标新立异,去搞一些用户听不懂、也不一定好用的“黑科技”,而是很聪明地站在了行业巨人的肩膀上。

比如它的动力系统,增程版的那个“增程器发电+电机驱动”的核心工作模式,跟比亚迪的DM-i和理想汽车的增程系统,在解决续航焦虑这个根本问题上的思路是一致的。

这套方案已经被市场反复验证,消费者一听就明白,能快速建立起信任感。

电驱同质化严重,零跑D19堆料破局,能否打破行业瓶颈?-有驾

还有它的后驱双电机布局,一个电机用平行轴偏置,另一个不偏置,这种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尽可能地压缩车身横向空间,让车内乘坐空间更大。

这个思路,在极氪的一些车型上也能看到。

这说明什么?

说明零跑对行业内已经被证明是成功和高效的经验,进行了充分的学习和吸收。

能把这么多大家都认可的好东西,高效地整合到一辆车上,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考验企业资源整合和供应链管理能力的硬实力。

当然,如果仅仅是把别人的好东西拿来拼在一起,那最多只能算是一个优秀的“组装工”,离真正的“高手”还差得远。

零跑D1V的厉害之处,恰恰在于它在这些成熟的技术基础上,做出了自己的“加法”和“乘法”,实现了“1+1大于2”的效果。

最亮眼的例子,就是它那套三电机系统。

电驱同质化严重,零跑D19堆料破局,能否打破行业瓶颈?-有驾

多一个电机,听起来好像就是动力更猛一点,但零跑不这么玩。

它通过自己研发的扭矩分配算法和底盘协同控制逻辑,硬是开发出了两个让人拍手叫绝的独家功能:“圆规掉头”和“凌波微步”。

“圆规掉头”这个功能,简直是解决了大尺寸SUV在城市里的一大痛点。

开过大车的朋友都知道,在一些老旧小区或者狭窄的停车场里掉头,那真是个技术活,得来回挪好几次,特别麻烦。

零跑的这个功能,可以通过精准控制,让车子一侧的轮子向前转,另一侧的轮子向后转,车子几乎可以像坦克一样实现原地转圈。

这么一来,一台车长超过五米的全尺寸SUV,最小转弯半径居然能缩小到5.8米,这是什么概念?

意味着很多一把过不去的弯,现在轻轻松松就能搞定。

电驱同质化严重,零跑D19堆料破局,能否打破行业瓶颈?-有驾

而“凌波微步”则更有科技感,它能通过车上的传感器提前预判前方的路面状况,比如有坑洼或者颠簸,系统就会瞬间调整车轮的悬架阻尼和动力输出,你坐在车里会感觉车身晃动小了很多,就像船在水面上平稳滑过一样。

你看,同样是三电机这个硬件,别人可能还停留在提升加速性能的阶段,零跑已经通过软件算法,把它玩出了花,变成了实实在在提升便利性和舒适性的功能。

这才是真正的“人无我有”,把硬件的潜力发挥到了极致。

除了这种功能上的独创,零跑还在一些成熟技术的应用场景上,做出了更深度的思考。

比如800V高压平台,这个技术最早是小鹏G9带火的,主打的就是“充电5分钟,续航200公里”,核心是为了解决纯电车的充电焦虑。

但是,零跑D19却把它应用到了增程车型上。

增程车本身用油发电,续航焦虑就比纯电车小很多,再加上800V快充和一块容量高达80.3千瓦时的大电池,这简直是给用户的续航信心上了“双重保险”,让你不管是在城市里纯电通勤,还是长途自驾,都完全没有后顾之忧。

电驱同质化严重,零跑D19堆料破局,能否打破行业瓶颈?-有驾

这种针对用户心理、在别人没想到的地方下功夫的创新,往往比单纯的参数堆砌更能打动人心。

更值得一提的是,零跑D19身上还有一些堪称行业首创的“硬核”技术。

比如它的CTC电池技术,也就是电池底盘一体化。

这个方向是行业共识,但零跑做得更彻底,它采用了“无上盖、无模组”的设计。

这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可以把传统电池包想象成一个装鸡蛋的箱子,里面有很多小格子的蛋托(模组),上面还盖着一个大盖子(上盖)。

零跑的设计,就相当于把这些蛋托和盖子都拿掉了,让电芯(鸡蛋)更紧密地排列在一起,直接和底盘(箱子)融为一体。

别小看这个改动,它让电池包的体积利用率一下子提高了大约8%。

电驱同质化严重,零跑D19堆料破局,能否打破行业瓶颈?-有驾

在车身尺寸不变的情况下,就能装下更大容量的电池,直接提升了纯电续航里程。

这种在成熟的技术路线上进行深度优化的能力,比盲目地另起炉灶,更有实际价值。

还有那个听起来很复杂的“34合1超级热管理模块”,其实原理很简单。

传统汽车的空调系统、给电池保温降温的系统、给电机散热的系统,是各管各的,就像家里好几个独立的电器,零部件多,线路复杂,效率也不高。

零跑把这些功能全部集成到了一个模块里,统一管理和调度热量,不仅减少了零部件,还让热管理的整体效率提升了大约15%。

最终带来的好处就是,充电速度更快,能耗更低。

这种“化繁为简”的集成创新,既提升了用户体验,也为行业未来的技术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电驱同质化严重,零跑D19堆料破局,能否打破行业瓶颈?-有驾

最让人感到惊喜的,还是那个叫“森野氧舱”的技术。

以前我们评价一辆车舒不舒服,最多就是看看座椅、空间、隔音,或者有没有空气净化、香氛系统。

零跑直接把维度拉高了,它在车里装了一套车规级的制氧设备,能持续不断地制造氧气。

这对于喜欢去高原地区自驾游的朋友,或者长时间开车容易感到疲劳的司机来说,简直是“救命”的功能。

这和传统的车载配置相比,完全是不同维度的创新,也让零跑在“健康舒适”这个赛道上,一下子建立起了自己独有的竞争优势。

所以说,回过头再看“电驱同质化”这个话题,我们就能得出一个清晰的结论:同质化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全新的起点。

它意味着行业的基础设施已经搭建完毕,大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而真正的竞争,已经从过去单纯比拼硬件参数的“堆料赛”,转向了比拼技术整合能力、软件算法优化和用户场景创新的“内功赛”。

像零跑D19这样的产品,正是这种趋势下的一个缩影。

它告诉我们,中国汽车品牌已经学会了如何在成熟的技术体系上,做出聪明的取舍和深刻的创新。

我们也有理由期待,未来像电驱角模块(能让车子横着走)、线控转向、滑板底盘这些更加前沿的技术,也能在咱们中国品牌的努力下,更快地从概念走向现实,让更多的普通老百姓都能享受到技术进步带来的红利。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