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站在月川单元的一座高层天台,看向脚下新落成的小区,你会看到一片营造出来的秩序与新鲜感。楼宇线条明快,泳池闪着午后的阳光。售楼处旁,几辆豪车正蹭着电动车的车位,红底黄字的“热销”条幅用力勒住夏末的湿热空气。有人说这里是东北老铁的避寒天堂,有人说这是全国楼市最后的高地。可数据不会说谎——33亿元成交额、45%的销量增长、691套住宅售罄,这不是沙滩上的城堡。
要我问一句,假如你今年还没有在三亚购房,会心痒吗?看着朋友圈潮水般的“新家晒图”,你会不会夜里把房产APP又翻了几遍?假如你是地产中介,是不是会想,怎么自己的业绩栏还是一堆零?
冷静一点。三亚8月,一口气卖出691套住宅,成交面积近9.4万平方米。“双增长”,一个漂亮的词,环比、同比一个没少占。37273元每平米的均价,不低,甚至可以称得上“豪华配置”。但买房子不是买海鲜,不是论斤称。要说今年行情扑朔迷离、国内许多地方低迷,三亚却像是厨房里那盘从不糊锅的炒饭,总能翻出点金黄和香味。
排头兵是保利天珺——215套、30940㎡,连续夺冠。同行的脸色自然是微妙的。紧随其后的是招商林屿间、还有一众保利系楼盘,连串上榜。海棠湾的中旅馥棠公馆、海棠悦府、万科三亚湾、铁建·海语东岸……这20强榜单上俨然是一场地产商的南国排位赛。商办市场虽然体量小,顶流依然被中粮·三亚大悦中心拿下——11套,1220㎡,什么叫双料冠军。
按照惯例,数字堆起来都很庄重。你要是信了表面,容易觉得三亚楼市这几年都在开挂:每逢严冬,总有南方温暖可栖;全中国缩紧口袋了,海南的腰包依然鼓胀。可在法医圈混久了,见得最多的不是数字的喧哗,而是数据背后的冷静和模糊。数据是客观的,情绪是流动的,欲望则是安静而坚决地生长着。
三亚爆卖,背后的“购房团”却暗流涌动。大部分买家,其实并不住这里,至少不是长期。我听过某开发商中介调侃自家小区——白天三分之一业主送孩子去游泳,晚上有一半房子不亮灯,这是一种拥有不居住、投资不自住的“度假式繁荣”。这里的房产,是北方人的第二居所,是南方精英的养老梦想,是炒作者低进高卖的筹码。33亿成交额里,有多少是因长租、养老或者日复一日的炎热而发生?又有多少,是一场关于货币、情绪与预期的博弈?
当然也别太阴谋论。三亚确实有属于自己的“硬核逻辑”——气候独特、自然稀缺、后疫情时代自由流动的渴望,甚至有些政策倾斜和自贸港预期,这些都是别的城市拿不出来的“底牌”。用行话说,这是典型的资源溢价。一块热带滩涂,它的价格像是套在情绪和稀缺的双重绳索上,周期性跳动。
可“三亚独舞”的背后,是全国房地产整体波澜不惊的背景。你要是琢磨行业更深的逻辑,会发现这几年的爆款楼盘,总归离不开区域分化、资产重定价、人口流动的惯性。房产,归根到底,还是“人”这场流动的博弈。现在的人口是从寒地向暖地、从旧城向新城迁徙,也在城市和城市之间、身份和欲望之间找出口。
职业病来了,总忍不住怀疑:这45%的狂飙背后,是周期性短暂反弹,还是新秩序的开端?这些新晋房东,有多少是真的为了一场慢悠悠的度假,有多少是为了“资产蓄水池”?炒房团今天在三亚,明天还会留在三亚吗?
至于“三亚楼市还会穿越几个冬天”,有人用脚投票,有人用人民币下注。而我,只能留一丝善意的黑色幽默——你如果有钱,不妨买一套来看海,反正未来房价涨跌和沙滩的潮汐一样,谁也说不准。如果实在囊中羞涩,不如搬把椅子,坐在傍晚的礁石边,看看日落——这才是真正免费的奢侈品。
有人说每一次热潮都是投机的狂欢,也有人坚信这里会长出新的生活。数据终究只是参考,人心才是谜底。你说,三亚的明年8月,会是什么样子?你又会站在哪一边?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