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快量产了,得说,新能源车这几年真是变数不断。央视最近报道得挺热闹,几个科研团队宣称搞定了固固界面难题。你想嘛,中科院金属所用柔性骨架那个创新材料,弯折2万次还完好无损,储电提升86%——这两个数字摆在那,吓人不?物理所用碘离子胶水确保电极粘合紧密,还能抵抗极端环境。再加上清华的含氟材料技术,能够做到0自燃,这个安全和续航双赢的方案,未来用在量产电池上,估计2027年左右能看到成品。
这事让我想起我一个朋友(他说的啦):你说固态电池真靠谱能干掉液态锂电?别太早高兴。他是做燃油车修理的,去年还跟我吐槽:你们新能源车,续航不够用,钱也贵。这次我倒要问你,真的会秒杀燃油车?我觉得还没那么简单。
说到市场数据,去年1-7月,新能源车的销量在中国就冲到150万辆左右。对比老油车,这个数字还只是初步起步。如果真像传播那样,固态电池能让续航破千,安全又稳,4-5年后,很多人会选择不排队排充电桩,直接上固态新车。这就意味着,现有的液态锂车型,尤其那些续航没有突破的,估计会面临贬值压力。估算,未来二手车市场上,液态锂电车的价格可能会比现在低个20-30%。但这可能嘛,毕竟市场会乱,技术未到全覆盖地步。
这让我也纠结了一下(其实也就转一转心思),是不是现在就非得赶紧入手续航600公里以上的车?我身边有个朋友,刚换了续航650公里的电动车,一边说差不多了,一边又担心将来固态电池上市会打脸。他还笑我:你看咱公司棚里那堆老车,撑死还能开十年,等你们充电便捷了,我再换。但技术跳跃带来的变化,有时候总让人忧心。
我还翻了下笔记(哪天都要刷个存在感),发现目前大部分纯液态锂电的续航在550到650公里区间。具体到每一款车,差别不会太大。同价位、同车型之间,区别主要在电池管理系统(BMS)和空气阻力。固态电池的一大优势,是能量密度比目前的液态锂电高出二倍左右。一般容量是60到100kWh的车,续航直接飙到1000公里,差不多是三年前做梦都想不到的。
但你想,整个产业链的供货研发像个大拼图。越来越多的零部件供应商向固态电池靠拢,很多产业链公司也开始调整布局。你知道的,像电解质材料这块,之前基本靠进口,早几年还闻说难度大。现在中国科研团队用柔性骨架改善电解质,硬是克服了固态电池的脆弱,这是个大新闻(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觉得不能只看技术,还得关注价格。固态电池目前还在试产阶段,成本是液态锂电的2倍左右,不赚你别说。以目前的技术,百公里电费成本大概1.2元(按7元/升折算的粗心算计),未来大规模商用后,可能降低到1元以下,但一阵子,确实贵得吓人。
你觉得会贵多久?这个问题,我猜没那么快会降下来。到2030年,固态电池才可能开始普及,价格才会逐步平衡。你很多车企都在等着瞧,尤其是那些早期布局液态锂电的品牌。现在买车的理性点,还是挑续航600公里以上的闭着眼。
再说,充电便利也是个分水岭。大城市里,快充站满地都是,但如果你在偏远地方或者出门长途,充电压力还在。固态电池出来,虽然 nobody 会一夜之间解决充电难题,但是它带来的续航提升,意味着长途无忧会更有保障。这对经常远行的货车司机、旅游爱好者、甚至一些偏远农村用户,是真个福音。
当然啦,固态电池还面临不少坎。热管理、制造工艺的成熟度、批量生产的稳定性。还有个细节你知道吧,固态电池一旦爆炸,可能比液态锂电更难控制——虽然安全性号称大幅提升,但本质上,技术成熟前,安全还是个原则。
我还琢磨了一下:到2028年,可能会出现一批中端价位的固态电池车型。那些买得早的,能跑到2025年左右折旧变动的时候,可能会站在技术缩水的边缘。没细想过,未来二手车市场上还能不能用得好?这得看3年后固态普及的速度。
你会不会想:那我是不是还是得再等等?其实我不敢说未来一定更好。技术变革总是双刃刃,谁都怕踩雷。况且,咱们普通消费者买车,最怕的还是买贵了,未来贬得快。现在还是得理性点,选个续航稳定、质价比高的车型,别被一时的热点带偏。
固态电池作为新能源车的技术赛点,不是终局。燃油车在次世代技术出现前,依然有自己的市场空间。你看,不少老车主还在用心眼儿挑油耗低的车,都觉得挺值。只是,新能源车的下一步会多快到来?我们确实不知道。
也许,你会想:我是不是该现在就买固态电池的车?我还是建议,别急,等市场成熟点、价格合理点。否则万一未来几年,固态电池量产后,价格一飞冲天,咱们走了盲区。提前准备,总比临门一脚慢半拍强。
最后一个问题:你觉得,未来几年,续航600公里以上的车型会不会变得稀缺?这其实很拽,但也很现实。你我都知道,真正能抗住未来的技术冲击的车型,才是保值率的关键。不知道你会不会为了备选应对未来,多存点钱,买一辆稳妥型的车?还是坚持等更先进的技术成熟再出手?这问题留给你——今天的选择,可能会在未来显得尤为重要。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