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甚至怀疑汽车公司是不是在玩一种我们永远都不懂的高级整活。
你看,有的人攒钱买房,有的人攒钱买车,而有的人买房买车买到自闭——房价太高,车价太低,人生的性价比比电瓶车还低。
就在我还在琢磨要不要骑共享单车去上班省钱的时候,某国产车企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豪车平权运动”:一辆配置拉满,名字听起来比你老板都威风的MPV新款上市了,价格还很贴心地控制在二三十万以内。
你以为这会让大家都沾点便宜?
错了,便宜的是别人,焦虑的是你。
这年头,车企营销比做题还难。
先是名字得洋气,不然你都不好意思发朋友圈。
新车叫“宗师”,你说是不是有那味儿——一开上路,就像武侠小说里的扫地僧,低调又牛逼,带点神秘气场,仿佛下班能直接穿越到少林寺参加武林大会。
可惜现实里,最需要“宗师”气质的,是在堵车路口和电瓶车较劲的打工人,和被KPI榨干的城市精英。
说起配置,国产车企的诚意可能只有妈妈炒菜时下盐那么实在了——怕你不够咸,干脆撒一把。
激光雷达、贯穿式尾灯、大尺寸中网、点阵式镀铬装饰,还有悬浮车顶、隐藏式柱子、电动侧滑门,一听就是“高科技富贵感”拉满。
就差没在车尾巴印上“懂王”俩字,开出去都能自带BGM。
可说实话,这些配置就像健身房年卡,买的时候心动,真用上的时候,十有八九都在吃灰。
激光雷达?
你以为你在测绘还是在堵车?
大屏幕?
能刷抖音吗?
不能,还是开导航吧,顺便看看下个月的花呗账单。
内饰方面嘛,厂家号称采用了“马会庄园”红棕风格,还特意强调了12.3英寸的全液晶仪表、电子怀挡、15.6英寸中控大屏、双杯架、无线充电、横纵结合的储物格。
听着牛,其实都是在给我们这些丢三落四的上班族提供更多藏垃圾的空间。
你买个车,最后却发现,最常用的配置还是副驾驶的抽纸盒和地毯上的矿泉水瓶子。
座椅当然是独立的,二排还有触控面板,倍儿有面子。
可别忘了,等电池坏了或者屏幕花了,维修费能让你连夜做三套加班PPT。
但是,咱也不能否认,国产车是真拼。
2.0T插混动力,300千瓦功率,645牛·米扭矩,44.5度电池,纯电续航136公里,这些数据念出来比我大学四六级分数还齐全。
是不是很厉害?
是的,纸面上看着很厉害,开起来嘛,反正城市限速60,乡下路面限坑,300千瓦只能用来和公交抢道。
还有那什么全系标配6千瓦对外放电功能,厂家的意思大概是:“哪天你家停电了,别慌,能用车给电饭锅供电,炖个红烧肉。”买车买到最后,成了基建狂魔,随时随地发电。
说到价格,厂家也不含糊,“限时换购补贴一万、老用户再补五千、铁粉再加码五千”,这三板斧下来,理发店都得自愧不如。
我有个朋友,前两年刚换了个国产SUV,这次又被补贴吸引,蠢蠢欲动。
这年头,车不一定要开,得多换几辆,体验一下什么叫“人均车主”。
不过话说回来,厂家这么慷慨,大概率是盼着你把家里那台老旧的“传祺”赶紧置换,别再拉低品牌调性。
你要真是从来没买过他家车?
没关系,反正你有钱就好,补贴照给,就是这么豪横,你买了车,他们买了市场,谁也不吃亏。
你以为买了高配置的国产车就能摆脱“油腻中年”的光环吗?
别傻了,七座的MPV,二排独立座椅,三排能坐仨人,听上去是给大boss准备的,实际上,开的人多数是刚被老板骂完回家还要开家长会的中年人。
你说二排有多豪华?
我看更多时候,是用来放快递、娃的书包、老婆的购物袋,和你未完成的梦想。
什么红棕内饰、翻盖储物格,最后全成了放旧口罩、塑料袋和过期纸巾的神秘空间。
科技在内卷,价格在内卷,生活也在内卷。
这年头,车企都学会了把MPV做成“移动客厅”,可惜你在车里待的时间再久,也没办法逃出现实的围城。
厂商拼命给你堆数据、堆配置,从38分贝静音到千瓦对外放电,生怕你觉得钱花得不值。
可咱老百姓想要的,其实特别简单:别卡顿,别自燃,别修不起,别被割韭菜。
你说,买车到底是图什么呢?
图个面子,图个实用,还是图个心理安慰?
厂家说买这个车能提升生活幸福感,我觉得吧,除非附送一份辞职报告和养老保险,否则幸福感这事,还是别强求了。
汽车营销的花样,已经比毒鸡汤还多。
你看他们的广告,什么“家庭温馨移动堡垒”“高端商务头等舱”,说得你好像开上这车就能升级打怪,人生从此一路开挂。
可惜现实往往是,你的七座车再大,也扛不住房贷和娃的学区房压力。
你说,有了激光雷达和大电池,是不是就能避开生活的坑?
别闹了,这玩意对付拥堵没用,对付人心更没用。
智能汽车的尽头,是充电桩上的排队大军和App里永远弹窗的“OTA升级”。
说到这,咱又得感慨国产汽车这几年的进步。
配置卷到飞起,价格卷到地板,服务卷到骨头里,恨不得你买了车还能顺手领个保温杯。
厂家每次发布新品,都像在举办科技春晚,缺的只是你家楼下的鞭炮声。
可是,堆技术和堆配置的尽头,真的是用户幸福吗?
还是让普通人掉进“消费主义陷阱”的又一张网?
你说,这车能对外放电,那能不能顺便把我充满电?
最好还能帮我充话费,打个五折。
而且现在新车发布,永远都少不了“新增车型”“内饰升级”“智能科技”,听起来像极了我每年写年终总结,句句都努力描述进步,字字都在掩盖焦虑。
许多人买车前信誓旦旦,非要智能化、舒适化、豪华化,结果开了半年,最常用的是空调和喇叭,最关心的是油价和限号。
厂家拼命宣传的纯电续航136公里,听起来多么激动人心!
可惜我家到单位单程就70公里,夏天开空调,冬天烤屁股,能不能到公司全靠天命。
你说这是不是很荒诞?
但你不买还不行,因为身边的同事都开始置换新车,你再不开个“宗师”,下班同事都不带你拼单奶茶了。
厂家的补贴活动更像一场全民心理按摩。
你以为拿到补贴就是赚到,其实不过是花得更开心而已。
买车这事,跟相亲差不多——你以为挑的是对象,其实被挑的是自己。
厂家把补贴、升级、智能都堆在你面前,看你愿不愿意为“幸福生活”买单。
其实大家都明白,这幸福感,和车价大概一样,经常都是虚高。
最后,我真心希望有一天,汽车厂商能送的不是补贴,而是停车位和无限油卡。
至于那些激光雷达和大电池,留着给未来的自己吧。
也许等我们都开上了飞行汽车,才会发现,这人生的路,比堵车还堵。
到那时候,“宗师”也只能在空中飞一飞,用雷达扫一遍梦想,然后稳稳当当地降落在现实的泥潭里。
到此为止,祝各位买车顺利,千万别忘了备一份加油卡和一颗看淡所有的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