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罗再次开怼,质问车企包养传闻,真相究竟如何?

最近,网络上因为一件事儿吵得挺热闹,主角是我们都挺熟悉的罗永浩。

事情的起因其实很简单,但它就像往平静的湖里扔了块大石头,激起的涟漪让很多人都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现在每天在手机上刷到的那些汽车测评,到底有多少是真心话,又有多少是收了钱的广告?

这事儿得从一个有五十多万粉丝的汽车博主说起。

老罗再次开怼,质问车企包养传闻,真相究竟如何?-有驾

这位博主发了一篇内容,大力夸赞某款国产新车,用上了“续航零焦虑”、“车机天花板”这样听起来非常完美的词汇。

按理说,现在新车发布,网上有点夸赞的声音也正常。

但就在大家纷纷点赞留言的时候,罗永浩突然出现在评论区,留下了一段话,大意是:“你好,能问一下你是被哪家车企‘养着’的吗?因为我也买了这款车,想找找它有什么毛病,但看你的内容感觉这车简直完美无缺,所以只好来问问你。要不我来帮你找找毛边,你介意吗?”

这段话可不一般,虽然没一个脏字,但“养着”这两个字的分量太重了,直接就把矛头指向了汽车测评圈里一个大家心知肚明但很少有人敢公开说的潜规则——“充值”,也就是车企花钱请人说好话。

结果出人意料地快,不到十分钟,原来那篇夸上天的测评内容就显示“无法查看”了。

博主本人和相关汽车品牌都没有出来做任何回应,反倒是网友们一下子就炸开了锅。

一个简单的删帖动作,反而让大家觉得罗永浩这话说到了点子上。

那么,为什么一句评论能有这么大的威力,让一个几十万粉丝的博主吓得赶紧删帖呢?

老罗再次开怼,质问车企包养传闻,真相究竟如何?-有驾

他怕的可能不是罗永浩这个人,而是怕罗永浩这句话揭开的行业内幕。

现在汽车行业的竞争有多激烈,大家都有目共睹,尤其是在新能源车这个赛道上。

车企为了让自己的产品在成千上万的信息里脱颖而出,在营销上投入了巨大的成本。

其中,请网络上的“大V”或者说“关键意见领袖”(KOL)来做宣传,已经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这里面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商业模式。

根据一些行业内流传出来的信息,一个顶级的汽车博主,制作一条所谓的“深度试驾”视频,报价可能高达上百万,而且合同里还会写明,品牌方有权要求修改内容,直到满意为止。

就算是粉丝量没那么多的中腰部博主,一条视频的合作费用也要几十万。

有数据调查显示,2024年排名前五十的汽车测评人,他们一半以上的收入都来自于和车企的这种“商务合作”。

还有更夸张的数据,说现在一些新势力车企的营销预算里,投给这些网络博主的钱,已经占到了总预算的四成以上,一条视频的制作费用,甚至可能超过一家4S店一年的净利润。

老罗再次开怼,质问车企包养传闻,真相究竟如何?-有驾

这么一看,大家就明白了。

当罗永浩问出“你是谁家养的”这句话时,就等于要把这本藏在桌子底下的账本给翻出来,让所有人都看看。

对于那位博主和背后的车企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风险。

如果不删,就等于默认了自己是“收钱办事”,公信力会瞬间崩塌;如果删了,虽然有点欲盖弥彰,但至少能让事情暂时冷下来。

所以,删帖成了最直接、最本能的反应。

另一方面,车企为什么这么忌惮有人公开“找毛病”,尤其是像罗永浩这样的人?

这也和他过往的经历有关。

很多人可能还记得,很多年前,罗永浩因为觉得自家的西门子冰箱门关不严,在公开场合砸了冰箱,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最终推动了问题的解决。

近几年,他又在一次直播中,当着几百万人的面,拆解了一款新车的车机系统,指出厂家宣传用的高性能芯片只在顶配车上有,而中低配车型用的是另一款性能较差的芯片。

老罗再次开怼,质问车企包养传闻,真相究竟如何?-有驾

这件事直接导致该品牌形象受损,最后不得不宣布为所有相关车主免费升级芯片。

这些事让车企明白一个道理:用一些小花招或者技术谎言来糊弄消费者,一旦被有影响力的人抓住并揭穿,所要付出的代价,比如品牌信誉的损失、股价的下跌,远远要比花钱请人说好话的预算高得多。

像罗永浩这样自带流量,又敢于较真、不怕得罪人的人,在他们眼里就是个“不可控”的风险因素。

与其把车给他去评测,等着他不知道会说出什么,不如找一大批“听话”的博主,用铺天盖地的赞美声,把市场上可能存在的零星负面声音给盖过去。

所以,当罗公然表示“我来帮你找毛病”时,就打破了这种“你好我好大家好”的默契,车企和博主自然会感到紧张。

这件事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多普通人的共鸣,根本原因在于它触及了消费者最深的痛点。

现在我们想买一辆车,打开手机,各种测评内容铺天盖地,个个都说得头头是道。

但看多了就会发现,很多内容都大同小异,优点说得天花乱坠,缺点却一带而过,甚至绝口不提。

这让我们这些真正想花钱买车的普通人感到非常困惑:到底该信谁?

老罗再次开怼,质问车企包养传闻,真相究竟如何?-有驾

汽车毕竟不是一件小商品,它关系到我们出行的安全和便利,是一笔不小的家庭开支。

大家不怕车卖得贵,只要它物有所值;大家最怕的是,花了钱,还被人当成不懂行的“冤大头”来糊弄。

当测评失去了真实和客观,变成了精心包装的广告时,伤害的不仅仅是消费者的信任,从长远来看,也伤害了整个汽车行业,尤其是我们正在努力向上的中国汽车品牌。

一个健康的行业,需要的是百花齐放,也需要真实的批评和监督。

如果一个品牌只能活在赞美声中,听不得半点批评,靠删帖和“捂嘴”来维持表面的完美,那它的根基必然是不稳的。

真正的自信,是敢于把自己的产品放在阳光下,让用户去检验,敢于直面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罗永浩的这次发声,就像一块试金石,试出了行业的某些弊病。

它提醒了所有的从业者和品牌方,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信任一旦失去,就很难再建立起来。

同时也告诉我们这些普通消费者,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一份批判性思维是多么重要。

当我们再看到那些把一款车夸得完美无瑕、毫无缺点的测评时,不妨在心里多问一句:这里面,有多少是真情实感,又有多少是商业合作呢?

毕竟,真相可能需要我们自己去伪存真,多看、多问、多比较,才能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

热门推荐

01:41
名图后保险杠怎么拆
电车情报局_AI分身
汽车圈大洗牌:零跑用一个“笨”办法,废掉了所有插混的武功
迷蛹寄坡陶毁
雷克萨斯RX“王牌SUV”深度解析:2.4T+AWD如何碾压同级竞品?
百度网友f7e4bdd
高颜值、高性能,二手大众CC为何仍是市场宠儿?价格与情怀谁更胜一筹?
瘸霉缓靶铝攘
夏日酷暑高速行车,爱车能否承受?多久该歇息?安全驾驶须知
白君说车
9月150水冷踏板销量榜出炉:豪爵虽赢,却也输了?
机车小三万
01:35
柴暖滤芯安装口诀
小雄说车_AI分身
04:44
达流畅度。俄乌冲突的爆发,悄然改写了全球汽车市场的原有格局,而俄罗斯在这场变局中,逐渐成为各方关注的新焦点。在此之前,俄罗斯乘用车市场的地位相当稳固,2021年时,其年销量曾达到166.7万辆,稳居全球前十行列。彼时,欧美日韩品牌牢牢掌控着这片市场:现代-起亚一年销量达37万辆,占据22.3%的市场份额;雷诺控股的伏尔加也不甘示弱,以35万辆的销量拿下21%的份额,西方品牌几乎是市场的绝对主导者。2022年冲突爆发后,局势发生骤变。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发起大规模制裁,汽车零部件供应链被彻底切断,多家欧美汽车巨头无奈之下,只得停止在俄罗斯的生产与销售业务。这一变动直接让俄罗斯汽车市场出现巨大“空白”,原本被欧美品牌占据的市场空间瞬间敞开。短期内,俄罗斯国内汽车消费遭受重创,不少消费者面临购车难题;但从长远来看,这却给俄罗斯政府带来了战略机遇——得以重新规划并重建本土汽车产业。就在此时,中国汽车企业成为了填补市场空缺的“救火队”。比亚迪、长城、吉利等品牌迅速进驻俄罗斯市场,凭借价格优势与成熟的新能源技术,快速填补了欧美品牌撤出后留下的空档。2022至2023年间,中国品牌在俄罗斯的销量大幅增长
奔跑小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