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谈转型先裁员,大众中国HR总监崔妍为何说要和员工一起成长?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的大厂,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钱”大厂,说话的味儿越来越奇怪了。

明明是个卖车、卖手机、卖酱油的,非要跟你聊生态、聊赋能、聊与用户共创。

那感觉就像你家隔壁德高望重的王大爷,突然烫了个锡纸烫,穿着紧身裤,非要拉着你聊什么是Y2K。

大众最近就是这个画风。

一篇篇的通稿看下来,什么“开启产品攻势”,什么“升级组织与人才战略”,什么“员工是宝贵财富”,每一句都政治正确,每一句都像AI写的标准答案。

别人谈转型先裁员,大众中国HR总监崔妍为何说要和员工一起成长?-有驾

但你把这些漂亮话扒开,会发现底下藏着的,是一头巨象在冰面上疯狂转圈时发出的嘎吱声。

这不是转型,这是求生。而大众的人力资源部,就是这场求生大作战里的战地医院。

我们先捋一个基本逻辑:大众在中国市场,为啥突然这么着急忙慌地要“转身”?

答案很简单,不变就得死。

过去几十年,大众在中国市场就是“标准”的代名词。

皮实、耐用、高级脸,开一辆帕萨特去接岳父,那叫一个稳妥。

大众的成功,本质上是把德国那套严谨到变态的工业体系和流程,原封不动地搬过来,然后用规模优势把成本压下去,闭着眼睛卖。

这套玩法在燃油车时代,是降维打击。

但现在,时代变了。

新能源车这帮哥们,不跟你玩机械素质,不跟你聊底盘调校。

他们直接把一块大彩电、一堆摄像头和一个语音助手塞进车里,然后告诉你,这叫“智能座舱”。

这套打法,大众直接就懵了。

这就好比一个练了一辈子金钟罩铁布衫的武林高手,遇上了一个拿着加特林的莽夫,你还没近身,就被人家扫成了筛子。

所以大众的所谓“转型”,本质上是一场痛苦的自我否定。

它必须承认,自己过去引以为傲的那一套,在中国市场不灵了。

它必须放下身段,从一个出题老师,变成一个答题学生,而且还是个差生。

这就引出了第一个魔幻现实:大象转身,先得把自己的骨头打断重接。

大众在合肥砸钱搞了个德国以外最大的研发中心,把几千号工程师从北京搬过去。

别人谈转型先裁员,大众中国HR总监崔妍为何说要和员工一起成长?-有驾

这事儿听着很宏大,但翻译过来就是:我们在德国总部的那个“大脑”,已经跟不上中国的网速了,我们必须在离战场最近的地方,紧急再造一个“前线指挥部”。

更魔幻的是和“蔚小理”里的小鹏合作。

一个百年巨头,全球销冠,居然要跟一个成立没几年的新势力组队,用人家的技术平台搞研发。

这操作,相当于班里的学霸突然跑去跟那个天天上课睡觉、但脑子活络的后排同学说:大哥,这道题教教我,我给你抄作业。

面子?在活下去面前,面子一文不值。

而这一切,最终都压在了人力-资源-管-理上。

通稿里,大众的HR总监崔妍女士说了很多,比如“助力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加速转身”、“打造面向未来的人才与组织体系”。

这些话都对,但不够“血腥”。

真实的情况是,大众的HR现在干的,是企业管理里最难、也最得罪人的两件事:换血和洗髓。

所谓“换血”,就是处理那些在燃油车时代立下赫赫战功,但技能树已经跟不上新版本的“老臣子”。

文章里很委婉地提到了“传统内燃机领域的工程师面临职业转型挑战”。

这是挑战吗?这是危机。

你是一个研究了一辈子发动机热效率的顶级工程师,你的每一个专利都能让公司省下千万美金。

现在公司告诉你,未来是电机的天下了,要不你去学学写代码?

学学搞三电系统?

这不叫转型,这叫转世。

HR能做的,就是一边给你提供4000多门课程让你“持续学习”,一边指着内部广阔的岗位说“我们赛道很丰富”。

这就像一家生意火爆的屠宰场,突然改行做宠物美容了。

别人谈转型先裁员,大众中国HR总监崔妍为何说要和员工一起成长?-有驾

老板对着一群拿着杀猪刀的师傅说:大家别慌,以后我们不杀猪了,我们给泰迪剪毛,公司给大家报了美容美发培训班。

有的老师傅手巧,真就转型成了金牌tony。

但更多的人,可能只能默默地把刀擦干净,然后离开。

这就是商业的残酷,没有温情脉脉,只有优胜劣汰。

HR能做的,只是让这个过程看起来更体面一点,给足“分手费”,维持最后的尊严。

所谓“洗髓”,就是怎么把外面那些“新人类”招进来,还得留住他们。

现在车企抢人,尤其是软件和AI人才,已经到了刺刀见红的地步。

一个好的自动驾驶工程师,那真是拿麻袋装钱都未必请得动。

大众这样的传统大厂,优势是品牌响亮、平台稳定。

但劣势同样明显:流程繁琐、决策链长、文化保守。

一个顶尖的软件工程师,在新势力那边,可能一个想法上午提出来,下午就能立项开干,晚上就能看到代码上线。

在大众,可能一个想法报上去,得先写几十页PPT,经过德国总部的层层审批,半年后告诉你:Sehr gut, aber…(很好,但是…)

所以大众HR说,真正留下人才的不是薪酬,是“实现技术理念”、“获得认同和认可”。

这话半真半假。

钱给够是基础,但更重要的是,你得给人家一个能“快种快收”的沙盒环境。

这就是为什么他们搞了个叫“CEA One Team”的项目,把大众自己的人、CARIAD的人、小鹏的人,混在一起搞研发。

这本质上是在庞大的官僚体系内部,划出了一块“特区”。

在这块特区里,可以用小鹏的管理模式,比如OKR,可以搞快速迭代。

别人谈转型先裁员,大众中国HR总监崔妍为何说要和员工一起成长?-有驾

这相当于在体制内搞了个创业公司,用外部的鲶鱼来激活内部的死水。

这种模式,其实就是用真金白银买认知、买效率、买文化。

大众的工程师进驻小鹏,不是去扶贫的,是去“西天取经”的。

HR要做的,就是后勤部长,保证这帮去取经的和尚们吃好喝好住好,别半路被小妖精拐跑了。

最后,聊聊文化。

通稿里说,大众要营造开放、平等的文化氛围,让员工看见未来,实现自我。

年轻人敢想敢试,也是大众文化里值得拥护的一部分。

听起来很美。

但企业文化这东西,从来不是写在墙上的标语。

它是在每一次开会、每一次审批、每一次绩效考核里体现出来的。

一个组织的文化,说白了就是老板的文化。

当大众的最高层真正意识到,不变就死,并且愿意为这种改变付出代价——比如容忍试错的成本,比如给一线团队更大的授权,比如接受“不完美”的产品快速上线——那么文化转型才有可能发生。

所谓的“新大众”和“老大众”的根本区别,不是logo换了设计,也不是办公室多了几台咖啡机。

而是决策逻辑的根本改变:是从“我们觉得用户需要什么”,转变为“用户告诉我们他们需要什么”。

从这个角度看,大众中国的人力资源战略,就是一场大型的社会实验。

它试图在一个成熟的、甚至有些僵化的德式工业堡垒里,嫁接一个灵活的、甚至有些混乱的中国互联网部落。

这场实验如果成功,大众或许能再续辉煌,成为传统车企转型的标杆。

如果失败,那它今天所有的投入,都会变成未来财报上的一声叹息。

而对于身处其中的员工来说,这既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你有机会参与一场史诗级的变革,也有可能成为变革中被碾碎的尘埃。

至于大众中国的HR,他们不是变革的发起者,但他们是变革最重要的执行者和润滑剂。

他们的工作,就是在这艘正在调头的巨轮上,一边安抚晕船的乘客,一边给发动机添加燃料,同时还得确保别有人因为抱怨而被扔下船。

这活儿,可比写几篇漂亮的通稿,要难多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