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英国汽车界出了点事儿,真让人琢磨不透:本土最大的车企捷豹路虎遭遇网络攻击,停产已经一个多月了,政府还高调宣布要提供15亿英镑的贷款担保“撑腰”,结果供应商们可没那么欢喜,反倒一肚子火气,挺不满的。
原因其实挺明白,这笔大肆宣传的贷款根本就没用上,真正给供应商注血的,还是捷豹路虎自己掏的钱。一个是政府宣传里的“救市英雄”,另一个是供应商心里的“空喊口号”,这二者之间的差距到底咋搞的?
停产惊魂与政府的“及时雨”承诺
全部都要追溯到那次突然袭来的网络攻击。9月1日,捷豹路虎的重要运算机系统被黑客入侵,负责追踪零件和车辆核心系统全部瘫痪,全球的工厂不得不紧急停工,整整停了六个多星期。你得知道,捷豹路虎每天能生产上千辆车,还维系着12万多个供应链相关的岗位。
停工的后果像水面上的涟漪一样逐渐蔓延开去,英国在9月的汽车产量掉到了73年来同期的最低点。供应链上的供应商们一下子失去了订单,现金流也跟着断了,勉强靠裁员挺着,似乎行业局势要变得很不妙,议员们也纷纷呼吁政府出面帮帮忙。
就在9月底劳工党大会快要举行的那天,商务大臣凯尔终于亮出了一份“重磅礼包”——政府控股的英国出口金融公司提供15亿英镑的贷款担保,要是捷豹路虎还不上钱,政府能承担80%的债务,真是够给力的措施。
当时凯尔说得挺直截了当,他把这笔钱描述成“支持供应链”的手段,旨在帮捷豹路虎补充现金流,然后把钱传给受影响的供应商。到大会两天后,他还特意提到自己“宣布了15亿英镑支持”,那架势就像已经把救市的成绩稳稳拿在了手里一样。
谁也没料到,这看似解忧的“及时雨”,其实只是一张“空头支票”。捷豹路虎在十月初就悄悄开始复工,生产线逐步恢复,预计到十二月初能全部搞定,可那笔贷款却迟迟没有动静。这倒挺令人费解的,政府说得挺响亮,钱到底跑到哪去了?
贷款“未开封”
答案让许多人大跌眼镜:这笔贷款压根就没用上。一直到十一月,捷豹路虎才刚跟汇丰、三菱日联这些银行签好贷款协议,说白了,钱还连公司账户都没进,也别提给供应商了。
那么,供应商们拿到的钱到底是哪来的呢?原来是捷豹路虎自己出的钱。公司用上了自己的现金,甚至还打算提前支付零部件款,逐步还清欠款。这样一来,政府之前的宣传就显得有点不好意思了。
有零部件厂的高管私底下抱怨,觉得政府这是把“还没做的事情”说成“已经完成的成就”,搞得全世界都以为政府帮了捷豹路虎一把,其实根本没有啥实质性的帮忙。 gov当初还拍拍胸脯保证贷款能“增加现金储备、撑起供应链”,结果实际上供应链的救命钱全靠企业自己出,搞这些操作,确实有点说不过去了。
说实话,这笔贷款其实也有点作用对捷豹路虎来说,手里有个随时可以提取的担保,能减少违反其他银行协议的危险,算是多了一份“安全保障”。不过对那些还在等着钱的供应商来说,这点“后备措施”远没有真金白银来得管用。
毕竟员工得发工资,厂房还得缴租金,哪能等到“备用金”真正到账的那天?宣传跟实际情况差那么点儿,难怪供应商们会觉得挺失望的,气得不行。
供应商的愤怒
供应商们的气愤,其实说白了就是现金流紧张逼得痛苦释放出来。英国金属成型联合会早就指出了个要害:大部分供应商都是按照60天的付款周期走的。9月1日停产时,正好到了11月1日发票到期的日子,可是停产那阵子根本没生产没销售,开不出票子,赚不到钱,也就收不到款了。
就像手握着到期的账单,兜里却一分钱也没有,日子能不难熬吗?更让人揪心的是,资金在供应链里的传递问题。虽然捷豹路虎给一线供应商付了账,但下面的小厂商还得依赖这些一线供应商“输血”。
目前的状况就是,大供应商可能已经拿到款项了,可传递到下面的小厂速度快得让人着急,底下的零部件厂子快扛不住了。英国金属成型联合会主席斯蒂芬·莫利提到,有些厂已经收到了钱,但错误在于,更多的下游厂商财务压力马上就会爆发出来。
这种情况之下,劳工党议员伯恩实在忍不住了,直接写信给商务大臣,问了两个关键问题:政府到底怎么保证钱能顺利发到下游供应商那儿?为什么认定贷款担保就是最合适的解决方案?毕竟供应商们并不在乎宣传上“政府撑腰”几个字,他们真正需要的,还是能马上用得上的资金。
问题的核心在于,宣传快过了落实,本应迅速到位的资金支持,却因为流程繁琐卡在了协议上,导致供应商们没能及时拿到款项。值得庆幸的是,捷豹路虎的复工已经带来英國製造業的回暖迹象,10月制造业PMI达到了近一年的新高,算是给整个行业打了一针强心剂。
而且,企业挺身而出,用自有资金帮衬供应链,这也显示出龙头企业有点担当。不过,这事儿也提醒大家:支持实体经济不能光靠喊口号,政策得更贴合供应商的焦虑和难题,操作起来要更迅速、更精准,才能真真正正起到“撑腰”的效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