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轩逸换代背后:12.3英寸双联屏姗姗来迟,5.57L油耗能否拦住比亚迪秦PLUS的33323辆月销攻势?
展厅里,销售顾问反复强调那块双12.3英寸联屏。我绕着车转了三圈,最后还是盯着中控台下方那个脚刹发呆——2025年了,这配置还留着。隔壁展台的秦PLUS DM-i亏电油耗3.8升,电子手刹是标配。轩逸的账怎么算?销售递过来的配置单上,L2辅助驾驶下放到中配,保养周期还是5000公里,小保养400块。我翻到最后一页,三年保值率65%那行字用红笔画了波浪线。
出门时瞟了眼停车场,三台轩逸并排停着,车牌都是本地的。这大概就是答案。
外观换了套说辞
V-Motion格栅往外扩,熏黑的V形元素从中间散开,发光LOGO嵌在里面。LED大灯带着L型日行灯,比老款那副憨厚样子凶了点。侧面取消黑色饰条,腰线硬朗些,溜背压低2毫米车高。数据上长4656、宽1825、高1448毫米,宽度涨了10毫米。
车尾贯穿灯带终于给了,熏黑灯腔配镀铬饰条。夜里点亮效果还行,就是不确定坏了换一套要多少钱。这些改动冲着年轻人去的,但方向盘握着还是那个手感——稳妥、中庸、不出错。
内饰花了心思
双联屏悬浮在中控台上,物理按键少了大半,空调出风口保留矩形。双幅方向盘、电子挡把、菱形缝线座椅,这些元素堆起来,看着比老款精致。软性材料包裹面积大了,镀铬饰条勾勒线条,氛围灯补上了档次感。
后排座椅能按比例放倒,后备箱开口宽了50毫米。门板槽能塞1.5升水瓶,扶手箱多了USB口,无线充电板往前挪了点。这些小改动不起眼,但用起来顺手。
轴距还是2712毫米,后排腿部空间硬是多挤出15毫米。178厘米的人坐后排,膝盖离前排椅背两拳,头顶一拳。后备箱560升容积没变,放三个20寸行李箱不成问题。
动力守着老路子
HR16那台1.6升自吸发动机,功率99千瓦,扭矩159牛米,CVT变速箱。工信部给的WLTC综合油耗5.57升,比老款低了0.37升。EGR废气再循环加上镜面喷涂缸孔,摩擦降下来了。
起步阶段油门调得灵敏些,80公里以内加速轻快。高速超车还是那副性格——不急不躁,平顺为主。后扭力梁悬架调硬了10%,减震器阻尼优化过,过减速带余震少了四分之一。转向比从18.6:1改成16.8:1,城市里掉头少转半圈方向盘。
高速变道车身侧倾控制住了,但极限过弯还会推头。这不意外,买轩逸的人大概也不会去山路劈弯。
智能化补课
超智联2.0+车机系统,支持Android Auto和苹果CarPlay。语音能控制天窗、座椅加热,UI层级简化了,常用功能直达。整车FOTA升级功能加上了,动力响应逻辑可以通过软件优化。高配版内置行车记录仪,能同步记录油门、刹车、转向灯状态。
ProPILOT Assist系统覆盖0到144公里每小时全速域巡航,车道居中识别曲率半径150米以上的弯道。主动刹车能监测行人和自行车,进隧道前自动降速,超大车时横向偏移50厘米。盲区预警灯集成在A柱上,打转向灯时若后方来车,仪表盘会响。
这些功能下放到中配,价格守在10到15万区间。对比秦PLUS DM-i,轩逸的优势是保养便宜、维修网点多、保值率稳。劣势?智能化程度和动力响应,插混车确实占上风。
舒适性加码
第三代Multi-Layer人体工学座椅,表层菱形绗缝,填充物厚了5毫米,腰托调节范围扩大20毫米。高配主驾6向电动调节加2组记忆,副驾“轻松进入”功能——拉扳手座椅自动前移。
双区独立自动空调,手机APP能远程预冷预热,出风口带独立风量调节。矩阵大灯根据对向来车自动遮蔽部分光源,照射距离300米。普利司通泰然者T005轮胎,静音表现提升了些。
安全配置全系标配6气囊,高配加膝部气囊。预紧限力式安全带,碰撞时提前收紧10厘米。590兆帕高强度钢占比从28%涨到32%,A柱加强件厚了15%。油门误踩纠正系统监测前方障碍物自动刹车。
市场位置有点尴尬
9月卖了33323台,紧凑型轿车销冠位置还坐着。但插混车冲击力越来越大,秦PLUS DM-i亏电油耗3.8升,满电能跑120公里,落地价也在这个区间打转。
轩逸的底牌是什么?5000公里保养周期,小保养400块,全国到处都有4S店,三年保值率65%。这些优势对预算紧、图省心的家庭用户来说,分量还挺重。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插混车的用车习惯,也不是所有小区都方便装充电桩。
脚刹保留着,全景天窗没给,电子手刹只在高配出现。这些取舍都是成本控制的痕迹。但该花的钱也花了——轮胎、座椅、车机、辅助驾驶,该升级的地方没含糊。
从展厅出来,我又看了眼那三台本地牌照的轩逸。它们或许不会让车主逢人就炫耀,但也不太会半夜把人撂在路上。每天通勤、周末买菜、过年回老家,这台车能稳稳当当完成任务。
只是市场变化太快。两年后选择更多,电动化浪潮更猛。轩逸能不能守住这个位置,得看日产下一步怎么走。至少现在,它还有资格站在擂台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