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问界M7突然说要每天交付1200台,这事儿你不能当个普通的产能新闻看。
这不是生产计划,这是一封战书,而且是那种用血写的、直接拍在所有同行脸上的战书。
正常车企的逻辑是什么?接到订单,开心,然后慢悠悠地跟供应商说,兄弟们,加加油,咱们把产能提一提。这叫商业。
问界这不叫商业,这叫“闪电战”。直接给供应商发函,措辞是“请立即开展实施,必须按期达成”。你品品这八个字,“立即”、“必须”,三体人看了都觉得这地球人沟通方式有点过于直接了,太阳开过去都得一个趔趄。这哪是商量,这根本就是把供应商的头按在桌子上,然后问他,兄弟,我这个想法你支持不支持啊?
为什么这么颠?因为华为或者说余承东,他悟了。他彻底悟了如今的汽车市场,根本不是什么温良恭俭让的存量竞争,而是你死我活的黑暗森林。不存在体面的活法,只有“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的极限施压。
之前大家还在讨论,啊呀,这个车智能化做得好,那个车底盘调教有德味。现在问界直接告诉你,这些都是花里胡哨的。在绝对的交付速度和绝对的价格面前,一切技术名词都是浮云。最好的营销,就是让用户今天下定,下周提车。最好的技术,就是让对手的车还停在PPT里,你的车已经堵在车主家楼下了。
这就引出了一个非常玄学的观点:新势力的“势”。这个“势”就像修仙小说里的境界,一旦跌落,就再也回不去了。问界M7上市一周大定6万,这是泼天的富贵,但也是泼天的压力。因为这6万个订单,就是6万个潜在的定时炸弹。只要交付稍微一慢,社交媒体上立刻就是铺天盖地的“等车等到心发慌”、“一生一世一双人,半佛半仙半M7”、“已退订,不等了”。
我作为一个见过一些所谓产能地狱的中年人,非常理解这种恐惧。一个新品牌的口碑,是靠前一万个用户拿命堆出来的。而毁掉它,只需要一百个在网上抱怨交付慢的帖子。所以,这每天1200台的军令状,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续命。是为了把那股好不容易顶起来的“势”,用最野蛮的方式,直接固化成金钟罩铁布衫。
我们来构建一个场景。想象一下,余承东的办公室里,屏幕上是不断跳动的大定数字。他不是在笑,他是在计算。计算这股洪水冲垮堤坝需要多久。然后他拿起电话,不是打给销售,是打给工厂和供应链。电话内容大概是:“我不管你们是用手搓还是用牙咬,总之整个后厨都得跟着颠起来,1200台,每天!做不到,我们就一起成盒。”
这就是掀桌子式竞争法则的精髓:当解决问题的最好手段是直接把餐厅爆了的时候,就不要再犹豫菜该怎么炒。
然后我们再看那个购置税补贴的承诺,这操作就更骚了。表面上是为用户着想,替用户兜底。但你往深了想,这其实是一张“免喷券”,或者说“封口费”。它在对所有下定的用户说:“兄弟,我知道我们可能真的会慢,可能会让你多等。但你别骂我,我给你钱。你看,我态度这么好,你还好意思喷我吗?”
这他妈才叫诚意!一种流氓式的诚意。
对比一下排队排到明年,还没对购置税问题吱声的小米。不是说小米不好,而是大家的“道”不一样。小米走的是苹果的路子,靠的是品牌玄学和用户信仰。会买小米SU7的人,等一年也愿意,甚至会觉得这是“稀缺性”的证明,是“爱”的考验。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但问界不能这么玩儿,它的品牌玄学还没修炼到家,它的用户基本盘还是那些追求实际、追求性价比的广大人民群众。你让他们等?他们转头就去提理想L6了。
所以,问界M7的这套组合拳,翻译过来就是:
第一,我疯了,我的工厂和供应商也跟着我一起疯了,我们用“自爆”式的生产,来换取最快的交付。加大加大加大。
第二,我知道我可能会耽误你,所以我提前把钱给你,堵住你的嘴。不装了,摊牌了。
第三,我不管你们友商怎么玩儿优雅,怎么谈技术,我就是要用最原始、最野蛮的工业暴力,把所有潜在客户,在他们变心之前,全部抢过来。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把车企比作被逼疯的厨子,可能有点损,但你仔细想想,是不是内味儿一下就出来了?讲真,我最近看牙医,那个钻头的声音,估计就跟现在赛力斯工厂里工人的心电图差不多。
所以,问界M7到底为什么这么拼?为了用户体验?为了市场份额?别闹了。它只是单纯地悟了:在如今这个修罗场里,最强的技术不是自动驾驶能不能躲开一个乱窜的老头乐,而是你的交付速度,能不能快过用户刷短视频看到竞品广告的速度。
最好的防御,就是直接把比赛场地给炸了。就问你怕不怕?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