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50万级豪华车销量榜一出,我直接愣住:问界M9干到第二,把保时捷卡宴都挤下去了。更炸的是,它前面只有一位“老大哥”——奔驰GLC。而理想MEGA,这个被寄予厚望的“流量担当”,居然只排第八?腾势D9倒是稳扎稳打,拿下第六。这哪是销量榜,分明是一张中国高端车市场权力洗牌的宣告书。
以前50万以上的市场,BBA、保时捷、雷克萨斯,哪个不是靠品牌光环吃饭?但现在,消费者开始用脚投票:你品牌再响,不如我开得爽、用得聪明。问界M9凭什么杀出重围?咱们不看PPT,不听发布会,就从真实用户反馈、产品细节和市场逻辑,一层层剥开。
外观:不是“堆料”,是“重构豪华”
很多人第一眼看到问界M9,说它“大”。确实,车长超5.2米,轴距3.1米,但这不是简单的“大块头”。我试驾时最震撼的,是它的风阻系数做到了0.26Cd——这可是一台全尺寸SUV。怎么做到的?看细节:主动进气格栅、隐藏式门把手、溜背式车顶线条,甚至轮毂造型都经过空气动力学优化。
再看灯。M9标配全车智慧灯语系统,DLP投影大灯能实现迎宾光毯、离车休眠、行人提醒,甚至可以投影游戏。这不是炫技,而是把“灯”从照明工具变成了交互语言。有位车主告诉我,他女儿每天晚上都等车灯打出小动物图案才肯上车,“比动画片还上头”。
反观传统豪华,比如卡宴,设计语言依然在“传承”与“进化”之间摇摆。而M9,干脆重新定义:豪华不是镀铬越多越好,而是科技与美学的无缝融合。
内饰:从“皮革木纹”到“空间智能”
坐进M9,第一反应是:这哪是车?像移动的极简风客厅。三联屏+副驾娱乐屏+AR-HUD,信息分层清晰。但真正让我上头的,是它的“空间感”。
零重力座椅不是噱头。第二排支持腿托、腰托、肩托全调节,一键躺平后,座椅自动加热、按摩、通风,配合28个扬声器的华为音响,我试过在停车场听一场虚拟音乐会,低音震得胸口发麻,但隔壁车里完全听不到——主动降噪太狠了。
一位腾势D9车主跟我吐槽:“我们家那台D9,第三排坐久了腰疼,进出也不方便。”而M9的电动侧滑门+低地板设计,老人小孩上下车轻松多了。而且第三排座椅支持电动折叠,后备箱容积从350L到2000L无级调节,露营装备、婴儿车、滑雪板,统统拿下。
理想MEGA呢?虽然主打“家庭科技”,但第三排空间和进出便利性,实测不如M9灵活。而且它的造型过于前卫,风阻虽低(0.215Cd),但部分用户反馈“像高铁头”,审美两极分化。
动力与续航:纯电焦虑,被“增程+快充”破解
M9提供纯电和增程双版本。我试的是增程版:1.5T四缸增程器+前后双电机,综合续航1400公里,纯电225公里(WLTC)。这数据背后是华为的“乾崑三电”技术——电池安全、能量管理、热管理系统全栈自研。
有位东北车主分享:冬天零下20℃,他从哈尔滨开到长春,全程开空调,电量从100%掉到38%,但增程器几乎没启动,靠能量回收撑完全程。低温衰减控制在15%以内,这在行业里是顶尖水平。
反观理想MEGA,虽然800V高压平台+5C超充,号称12分钟补能500公里,但超充桩覆盖率低,实际使用中多数人还是用普通桩。而且纯电大车在北方冬季续航打五折,心理压力不小。
腾势D9作为MPV,主打舒适平顺,但动力响应偏佛系,百公里加速7.9秒,适合商务接待,不适合激情驾驶。
智能化:华为加持,不只是“辅助驾驶”
M9的ADS 2.0高阶智驾,是我开过最“像人”的系统。无图方案,全国都能用。我在上海高架实测:变道果断、避让大货车提前减速、施工路段自动绕行,甚至能识别“临时锥桶”,不像某些系统一见锥桶就急刹。
重点是主动安全。M9搭载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视觉融合,支持全向防碰撞。有次我分神看导航,前车急刹,M9提前0.5秒介入,刹停时距离前车还有半米。系统还记录了这次“危险驾驶”,回家后自动推送安全报告。
相比之下,卡宴的L2辅助驾驶逻辑偏保守,变道犹豫;理想MEGA智驾也不错,但依赖高精地图,在偏远地区降级明显;腾势D9则更侧重舒适性,智能化稍弱。
安全性:堆料之外,是“系统思维”
M9车身采用潜艇级铝合金+热成型钢,笼式结构,双A柱设计。但更关键的是“主被动融合安全”。比如,系统预判到即将侧撞,会提前给座椅气囊充气,同时车身主动向反方向微调,减少冲击。
电池安全是底线。M9电池包通过了枪击、泡水、碾压测试,热失控后五分钟不起火。这背后是宁德时代麒麟电池+华为五层防护体系。
一位M9车主在高速遭遇追尾,车辆自动拨打救援、开启双闪、解锁车门,后台还同步了位置和伤情评估。“车比我反应快。”他说。
竞品对比:谁在吃老本,谁在抢未来?
车型 7月销量排名 优势 短板
问界M9 第2 智能化顶尖、空间灵活、续航无忧 品牌积淀弱于德系
保时捷卡宴 第3 品牌溢价、操控极致 智能化落后、加价提车
腾势D9 第6 商务舒适、油耗低 设计保守、科技感不足
理想MEGA 第8 超充技术、造型前卫 使用场景窄、价格敏感
M9的崛起,不是偶然。它踩中了三个痛点:
既要电动化,又要无焦虑——增程+快充双保险;
既要豪华感,又要智能化——华为全栈赋能;
既要个人驾驶,又要家庭出行——六座布局+全场景安全。
用户真实反馈:有人后悔,有人真香
我采访了三位真实车主:
张先生,前卡宴车主:“换了M9才知道,以前花100万买的,大多是标。现在这车,每天通勤都像在开未来。”
李女士,MEGA准车主:“本来订了MEGA,试驾M9后退订了。第三排进出太方便,孩子上学接送省心。”
王先生,腾势D9车主:“D9很稳,但M9的智驾让我眼馋。考虑置换。”
也有吐槽:部分车机功能学习成本高,老人用不惯;售后网点不如BBA密集,三四线城市保养略麻烦。
行业趋势:豪华的定义,正在被重写
过去,豪华=品牌+手工+稀缺。
现在,豪华=智能+安全+场景体验。
M9的成功,不是打败了谁,而是重新定义了用户需求。当一台车能主动提醒你胎压异常、能自动避让施工路段、能在暴雨夜为你照亮盲区——这才是新时代的“尊贵”。
华为不造车,但“智选车模式”正在成为搅局者。M9、阿维塔12、智界S7,全靠华为技术背书,快速建立信任。反观传统豪华,还在纠结“要不要自研智驾”,动作慢了半拍。
最后聊聊: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豪华车?
是车头立个标,进店被服务员叫“先生”?
还是车能听懂你说话,自动调节座椅,带你安全回家?
M9销量登顶,不是终点,而是信号:消费者不再为“虚名”买单,而是为“真实价值”投票。未来,没有智能化的豪华车,就像没有Wi-Fi的智能手机——再贵,也难逃被淘汰。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你有50万,会选一台“老钱风”的保时捷,还是一台“科技新贵”问界M9?评论区聊聊,我挨个回复。
对了,上个月我去华为工厂探秘,M9的焊装车间全是机器人,焊点精度0.1毫米。有工人说:“这车,是用造手机的劲头在造。”难怪开起来,有种“精密仪器”的质感。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