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X9增程版机遇风口还是挑战迷雾?
大部分人都认同,现在新能源车市场的竞争,真是越来越卷,比如小鹏刚刚推出来的X9增程版,起售价都到了35万,其实比很多人想象的还要高,大家都觉得小鹏这次是认真了,准备在MPV领域跟老牌混动车型真刀真枪干一场,在我小鹏X9增程版的意义,早就超出一款产品本身,甚至可能改写下一个行业格局,
这轮新能源MPV热,是消费升级和生活场景转变带来的双重推力,比如家庭人口变多了,大家出游、接送孩子、商务接待,都看重空间,2023年前三季度,国内MPV销量同比增长达26.3%,看着火爆,但细分下来你就能看出端倪,纯电MPV一直发力有限,补能不方便,反而是混动、增程型表现亮眼,理想、腾势、岚图这批新势力一开始就两手抓,布局多元,而小鹏早先只专注纯电,现在突然“转身”增程,是策略上的自我突破,也证明新势力的灵活性不断提升,
那蔚来看到这些,内心会不会复杂呢?赛道变了,技术、供应链、甚至品牌认知都要重新盘,跟着新一轮市场节点“再搏一次”,其实没几家经得起折腾,
要说小鹏X9增程版的亮点,空间利用绝对算得上很有诚意,和纯电版尺寸几乎一样,车长还略增了一些,空气悬架、后轮转向、第三排滑轨这些都保留,成员舒适度做得到位,这其实是参考了高端MPV的设计思路,比如丰田埃尔法一直主打“沙发体验”,但小鹏把空间和智能配置揉在一起,希望用科技感、空间感一起打动用户,这样处理,也可能带来隐藏副作用,比如增程器硬塞进前机舱,动力和能耗均衡如果没处理好,后期驾乘体验会不会打折扣?
再来说说动力系统,X9采用的1.5T增程器,确实不是最激进的技术,110kW最大功率,WLTC亏电油耗6.4L/100km,比腾势D9 DM、岚图梦想家的方案其实没优势,不过小鹏更看重日常体验,比如更安静,也更注重软件的优化,想法就是通过场景覆盖,缓解用户实际焦虑,坦白说,现在用户都希望买到一辆不挑场景的MPV,纯电怕续航,燃油车又觉得不够新潮,插混、增程成了最折中选择,可见车企拼的就是谁能把产品调校到“讨喜”并且“无感”,让用户感不到短板,
外界一致在猜,小鹏“要破局”,核心武器是“大电池+大油箱”组合63.3度电+60L油箱,官方综合续航喊出了1600多公里,数字确实很炸眼,但很多人没注意一个问题,现实中用户用车习惯,越来越偏向“能充电就绝不加油”,比如星星充电公开的数据,增程车主年均加油7.2次,仅为燃油车主四分之一,油箱太大用不上,反而背上了没必要的重量,空间利用和重心布局可能也不理想,相反,若缩小油箱,加大电池,干脆主打日常短途纯电需求,或许用户体验更好,由此可见,增程MPV的方案设计,其实在“过剩”和“刚刚好”之间摇摆,
另外,大电池与大油箱,理论上续航更强,但加起来就近2.8吨的自重,X9增程版配的还是单电机驱动,动力明显被拖慢了,再遇到亏电或高速工况,实际加速能力和灵活性都不如轻量化的竞品,这其实跟早期比亚迪汉DM也有类似困扰,后来逐步加持四驱、高性能电机、智能混动变速箱才补回来,而X9还没做到这些,再加上这台MPV高配只用235/50 R20的胎,网友质疑高负载下性能能不能撑得住,不少人担心刹车距离和稳定性堪忧,因此动力系统这一环,短时间内很难解决底层硬件的劣势,
行业大趋势上,增程技术已从万人追捧慢慢变成“曾经的热点”,数据很现实,2023年下半年,主流增程车型环比销量都在降,特别是7-9月,同比跌幅甚至达到两位数,这说明,用户选车越来越理性,不只是被续航、油耗几组数字所打动,而更看重后期用车便利、日常补能、维护成本、品牌二手保值等“长周期体验”,市场也在倒逼车企从“大而全”转向“少而精”,比如腾势D9、岚图梦想家,对油箱和电池容量都明显克制,主打低门槛和高性价比,直接锁住了更多用户心理诉求,小鹏X9高定价、资源堆砌式配置,反而成了掣肘,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9系”SUV扎堆上市,这类车第三排空间不断加宽,乘坐体验直逼大型MPV,甚至座椅布局更灵活,能适应商务、家庭、休旅多场景,售价还压得很低,市场上18万起步的三排SUV已经比比皆是,比如即将上市的零跑D19,电池容量都到了80.3kWh,表现优于一众老牌MPV,用户早已不再执着于某个品类标签,反而更关注场景多用、智能座舱、外观个性,这对主打“大电池+大油箱”的MPV提出了新挑战,
价格战就是当前主旋律,小鹏X9起步价骄傲地写着35万,这与纯电版基本持平,更比主流MPV、SUV贵出不少,用户自然会拿来做横向对比,原本指望靠性价比打动人的定位似乎没成立,在消费降级背景下,优势存在感很难建立,
增程MPV要做“全场通吃”的车型,难度比想象还高,既要稳住高净值用户的品质和安全感,又要亲和大众消费者的实用预期,目前任何一家新势力都没能找到非常完美的解法,
回到小鹏X9本身,这台车确实带着野心进场,不过路却极为艰难,破局的关键,已经不是简单的参数领先或补能焦虑,而是能否重新定义“家用+商务”出行的痛点,甚至让更多用户主动认可“增程路线”的合理性,这条路能不能跑通,还得看后续上市的定价,跟用车全周期的真实反馈,不断变化的新能源赛道,今年已逐渐分化出多条细分路线,也许我们更该探讨,在电动化与智能化双潮流下,下一个用户最在意的,会是什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