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韩国双龙这牌子,在国内年轻车友里可能没多少存在感,但它折腾的本事是真不小:这不,又悄咪咪地回到中国市场了。
不过熟悉它的人都知道,这不是它第一次“复活”,从2004年跟上汽合作,到后来找印度马恒达,再到现在被韩国KG集团接手改名叫KGM,每次都打着“重新出发”的旗号,可骨子里的问题从来没解决过。
这次回来,看着是搭了新能源的快车,跟比亚迪、奇瑞搞合作,实则还是老一套“抱大腿”,能不能站稳脚跟,小风觉得得好好掰扯掰扯。
双龙这几十年的发展史,说穿了就是一部“找金主求生存”的历史。
早年间它靠跟奔驰合作搞技术,后来大宇不行了,2004年上汽花了5亿美元买下它49%的股份,本想借它的SUV技术打开海外市场,结果呢?
双龙工会硬得很,不愿裁员控制成本,销量一跌就找上汽要资金,最后2009年闹到破产,上汽只能认亏离场。
没几年,印度马恒达又来接盘,2011年花4.6亿美元买了70%股份,觉得能靠双龙的SUV敲开中国市场。
那时候双龙确实火过一阵,2014年在中国卖了1.2万辆,就飘得想国产,结果产品跟不上,2015年销量直接跌到2000多辆,马恒达前前后后投了7000-800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近50亿,最后亏了5000多亿韩元,2020年彻底撒手。
现在接手的是韩国KG集团,2020年花7亿美元买了58%股份,还把名字改成KGM,说是要搞新能源。
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KG是做化工的,根本不懂汽车,找双龙不过是想跨界捞一把。
这次双龙“回”中国,用的还是老办法:找中国车企合作,自己啥核心东西都没有,这不叫“复活”,这叫“寄生”。
这次双龙回来,对外喊的口号是“新能源转型”,具体干了两件事:一是2021年跟比亚迪签了合作,要在韩国用弗迪电池造混动车;二是2024年跑到芜湖找奇瑞,说要用上奇瑞的平台开发新车。
据说首款车长得跟瑞虎8plus几乎一样,2026年才上市,现在国内卖的还是“出口转内销”的车型。
小风觉得,这哪是转型,就是找现成的技术“拼车”。
比亚迪的电池确实厉害,全球装机量都排前列,可双龙自己连电池管理系统都没搞明白,拿到电池也只是简单组装;
奇瑞的平台成熟,成本低,适合造家用SUV,可双龙连外观设计都要抄,说明它连最基础的研发能力都没有。
反观中国车企,比亚迪自己搞刀片电池、DM-i混动,奇瑞有鲲鹏动力、火星架构,都是自己一点点磨出来的技术。
双龙倒好,别人有啥就用啥,连“国产化”的念头都不敢有了:以前还想年销10万就国产,现在能把别人的技术拿来卖就不错了。
重点是,它连合作的节奏都跟不上,2021年跟比亚迪签约,到现在混动车还没批量上市;跟奇瑞合作都快一年了,新车还得等2026年,这效率,在现在中国新能源市场里,等它上市早就被淘汰了。
双龙这次回来,表面看是搭了新能源的风,可骨子里的硬伤一个没少。
首先是品牌力,国内消费者现在买新能源,要么看比亚迪、吉利这些国产品牌,要么看特斯拉、BBA,谁会记得双龙?
2017年它退出中国的时候,连个正式公告都没有,现在悄咪咪回来,连个正经的销售渠道都没有,还靠二十多年前注册的老公司卖车,这不是糊弄人吗?
再说说技术,双龙从诞生到现在,就没真正拥有过自己的核心技术。
早年间靠奔驰的柴油机技术,后来跟上汽合作没学到啥,跟马恒达合作更是越混越差,现在搞新能源,电池靠比亚迪,平台靠奇瑞,连软件系统都得找第三方,这样的车造出来,质量能不能保证都难说。
就拿它跟比亚迪合作的首款混动车TORRES来说,老外媒体都吐槽设计丑,像“整容失败”,连最基本的外观都做不好,还谈什么竞争力?
更麻烦的是工会问题,这是双龙的老毛病了。
以前上汽想裁员控制成本,工会直接罢工;马恒达想调整生产,工会又反对。
现在KG集团接手,虽然没公开说工会的事,但韩国工会的强硬是出了名的,以后要是销量不好想减产、降本,工会肯定第一个不答应。
一个连内部管理都搞不定的车企,就算有别人的技术,也造不出好车,更别说在中国市场竞争了。
话说回来,双龙这次“回”中国,其实也反映出韩国部分车企在新能源时代的乏力。
除了现代起亚能在全球新能源市场分到一杯羹,像双龙这样的二线品牌,根本跟不上节奏。
中国车企现在出海,都是自己建工厂、搞研发、做本地化,比亚迪在泰国、巴西建电池厂,奇瑞在俄罗斯、东南亚设生产基地,靠的是自己的技术和供应链;
而双龙呢,只能靠“借技术、拼车型”,跑到中国市场来碰运气,这差距不是一点半点。
就拿奇瑞来说,2024年海外销量都突破百万辆了,靠的是自己的发动机、变速箱技术,还有成熟的平台化生产;而双龙,从2004年到现在,在中国市场卖的最好的年份也就1.2万辆,还不如奇瑞一个月的海外销量。
现在中国新能源市场内卷这么厉害,连二线国产品牌都在拼技术、拼服务,双龙带着“组装车”过来,连价格优势都没有:它的车进口到国内,关税、运费加上去,比同配置的奇瑞、吉利贵不少,谁会买?
小风猜测,双龙这次“回来”,大概率还是跟以前一样,折腾不了几年就得凉。
就拿它现在卖的“出口转内销”车型来说,网上连个正经的评测都没有,出了问题都不知道找谁修,这样的车,谁敢买?
最后,KG集团虽然有钱,但它是做化工的,对汽车行业的认知有限,一旦双龙持续亏损,它肯定会像马恒达、上汽一样撤资。
毕竟汽车行业投入大、周期长,不是随便跨界就能做好的,KG集团要是看不到盈利希望,放弃双龙只是时间问题。
总之,双龙的“回来”,不是什么“重生”,只是又一次“寄生式”的折腾,没有核心技术,没有品牌力,连内部问题都解决不了,在现在的中国新能源市场里,根本站不住脚。
它这次能撑多久?会不会又像以前一样悄咪咪退出?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本文数据和事件来自正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我们没法保证所有事件绝对准确,因此信息仅供参考,请大家理性阅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