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抢中国企业,欧日车企缺芯,再现芯片供应难题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出个门买辆车,除了要考虑自己钱包有没有钱,还得操心汽车芯片到底能不能供得上?

以前总觉得买车是有钱人的烦恼,现在好了,世界各国政府和半导体巨头也开始跟我们抢着操心。

你说这年头,连缺芯这种事都能全球串联起来,咱是不是应该给东莞工厂发个全球影响力奖?

先给大家捋一捋这事的来龙去脉。

荷兰抢中国企业,欧日车企缺芯,再现芯片供应难题-有驾

荷兰政府突然出手,用了个自家很少用的《商品供应法》,把中国企业闻泰科技旗下的安世半导体给“接管”了。

为啥?

因为说公司治理失灵,担心国家安全,怕关键技术能力被动摇。

听着好像很高大上,实际就是怕自己家饭碗被别人端了。

咱这边也不惯着,直接反手一刀,禁止安世半导体中国公司及其分包商出口特定成品组件,东莞工厂全球八成的产能说断就断,年产五百亿件,一下子让全球车企集体“梦回2021”——缺芯的恐惧再次降临。

你说这事怪谁呢?

怪芯片太贵吗?

其实不是。

这次被卡的芯片每颗不到0.3美元,便宜得跟辣条差不多。

可是就是这种基础元器件,偏偏全球高度依赖中国生产。

你说是不是得让世界各地的零部件老板们集体怀疑人生?

有的人还幻想“这个厂断了我换个品牌呗”,美滋滋地以为全球供应链都能像逛超市一样随心所欲。

真想让他们试试,掰着手指头算算现代工业里的供应链微积分,看看到底有多复杂。

荷兰抢中国企业,欧日车企缺芯,再现芯片供应难题-有驾

说到底,问题的关键不是谁把芯片做得最贵,而是谁能把基础芯片做得最稳定、最便宜,还能每年五百亿件地稳定出货。

这一轮下来,日本、德国的车企开始“瑟瑟发抖”,本田美国工厂直接减产裁员,大众集团连夜成立工作组紧盯事态进展。

其实也不用太过紧张,毕竟欧洲造车几十年,发动机和变速箱还是很能打的,实在不行也可以安心做精品怀旧车嘛。

不过话说回来,中国这波反击其实挺有意思的。

很多人觉得中国芯片行业只能靠“高端”,但现实是基础芯片领域反而是中国的世界级优势。

研究机构都说了,全球汽车用的芯片和半导体,三成以上都得经过中国,五大主流元器件,三分之二生产环节离不开中国。

你看,连全球189家供应商里,超过四分之三都在中国设了点。

怪不得欧美日系车企一遇事就慌成一锅粥,不是没道理的。

这时候你可能会问:中国是不是故意霸占了全球芯片供应链?

是不是把“卡脖子”变成了一种新玩法?

其实真不是。

中国不过是认真做了“全球化分工”这道题,谁让你们一边鼓吹自由市场,一边关键时刻就想“摘桃子”呢?

荷兰这次的操作,说是为了“国家安全”,可结果就是把自己的客户变成了全球的“缺芯恐惧症”患者。

这就像你在小区楼下超市买牛奶,突然被物业告知牛奶只允许本地居民购买,外地的都不让喝。

荷兰抢中国企业,欧日车企缺芯,再现芯片供应难题-有驾

你说小区里会不会闹腾?

当然了,咱也不是没准备。

鼎泰匠芯正在补位,上海临港那家车规级功率半导体晶圆厂年产能规划十二万片,虽然现在只有三万片,但等满产也就够东莞工厂用。

闻泰科技也不傻,早就开始战略转型,把高管团队换成“安世系”,董事长90后,年轻有冲劲,说不定真能把国际化和一体化玩出花来。

这波操作既防上游,也防下游,表面是被动应对,实际是顺势把家底再升级一遍。

说到这里,有的朋友肯定要问:“那欧洲车企就真的没救了?德国、日本难道要集体‘停摆’?”其实也没那么夸张。

欧洲研发、制造的能力还是有的,就是太老想着自己那一套,转型慢了点。

固态电池还早,充电网络也没跟上,燃油车还是香的嘛。

实在不行就做成精品传统车,全球三分之一的燃油车让欧洲承包一半,也够“怀旧发烧友”们玩个痛快。

但话又说回来,一个全球化的产业链,本来就不该被政治、法律掺和太多。

你说荷兰用《商品供应法》抢企业,真把自己当“产业链守护神”了?

可惜,守护神还没站稳,结果一刀切下来,自己家的车企先慌了。

欧洲和日本要真想摆脱对中国的依赖,也得有点耐心和诚意。

补贴、环保、供应链自主可控,说起来好听,做起来难得很。

荷兰抢中国企业,欧日车企缺芯,再现芯片供应难题-有驾

台积电跑去德累斯顿开工厂,欧盟还怕破坏市场规则和生态环境。

到最后,不是你不想突破,是全球化的现实把你按在地上摩擦。

咱说句大实话,中国也没想着把所有芯片都让自己独占。

大家都是产业链上的一颗螺丝钉,谁不是为了全球流通、互利共赢?

可惜一些西方国家动不动就搞“安全优先”,最后发现“安全”变成了“短缺”,“优先”变成了“闹心”。

这事说穿了就是:你担心我卡你脖子,我担心你卡我脖子,到头来大家都脖子疼。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家里那辆趴灰的燃油车,偶尔发动一下能把我吓一跳。

电车安静,燃油车有“原始呼吸”,各有各的味道。

给消费者多一种选择有啥不好?

欧洲非得跟中国比新能源,把自己逼到“燃油车即将灭绝”的地步,何必呢?

要不就像我一样,电车燃油车都备着,心情好随便开,毕竟生活不是只有一种选择。

最后,这场芯片大戏到底会怎么收场?

是开放合作,还是继续你来我往地“互相卡脖子”?

是欧洲制造业继续收缩,还是从怀旧中找到新出路?

我也想知道答案。

你说,产业链安全和全球化,到底谁能走得更远?

欢迎各位在评论区来聊聊,别光我一个人操心,大家一起来琢磨琢磨,兴许还能给欧洲和东莞工厂都省点心。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