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桓宽曾言:“非力车农无以富邦也。” 回溯历史长河,“车” 从来都不只是简单的代步工具 —— 它是古人发家致富的 “硬通货”,更是家境殷实的显眼标志。在古代,谁家能有一头牛车、一辆马车,那已是相当体面的事;到了科技飞速发展的如今,小汽车早早取代了牛车马车,曾是无数打工人心里遥不可及的梦想。可这几年,你大概也发现了:曾经的 “梦想座驾”,慢慢变成了打工人的累赘。
我是 70 后,小时候在山沟沟里长大。那会儿村里最 “风光” 的交通工具,得数村头那台拖拉机 —— 谁家要是有这宝贝,见了熟人总会停下车喊一句 “上来搭一段,顺路”。能坐上拖拉机的人,心里满是欢喜和感激,那股子幸福感藏都藏不住。
村里的砂石路坑坑洼洼,车一跑起来能把人颠得胃里翻江倒海,可即便这样,大伙儿想搭拖拉机的劲头一点儿没减。那时候,谁也不敢往深处想:自己这辈子,能拥有一台属于自己的小轿车。
2000 年以后,变化悄悄来了:村里的砂石路铺上了平整的水泥,有外出打工的乡亲,居然开回了村里第一台小轿车。我记得清清楚楚,那是台二手的,花了两万多。小车一到村口,立马成了 “全村焦点”—— 乡亲们围着车转圈圈,你一句 “这车真洋气”,我一句 “跑起来得老快了吧”,眼里的羡慕都要溢出来。买车的乡亲腰杆挺得笔直,脸上是藏不住的骄傲,那真是赚足了面子。
要知道,当年的两万多可不是小数目 —— 当地一套房子,也就六七万。从那以后,“开车回村” 成了村里打工人的理想目标:尤其是过年,不少人开着车、拉着一家老小回来,风风光光的;走亲戚拜年时,亲戚们一看就知道 “某某这些年肯定富起来了”。有车的家庭,往村口一站就是 “衣锦还乡” 的模样,说话都比别人有底气。
也有不少打工人,哪怕贷款、哪怕租车,过年也要弄辆车回家 —— 就怕父母念叨:“你看隔壁某某,都开车回村了,再看看你,这几年混得咋样啊?” 最开始,大家买的还都是几万块的代步车;后来有人换了十几万、二十几万的,仿佛车价越高,脸上的 “面子” 就越厚。
不过短短三五年,村里 90% 以上的人家都有了车。手握方向盘,一脚油门就能出发,出行确实方便了不少。哪怕打工再忙,大伙儿也会挤时间去学车 —— 一想到以后能自己开车,心里就美滋滋的。就连村里的大爷,若不是年纪大了开不了小车,也想过过瘾,最后买了辆三轮车,也算圆了 “一脚油门四处溜达” 的心愿。
可再好的东西,一旦家家户户都有了、谁都能买得起了,那 “有面子” 的光环就慢慢淡了,甚至变得 “不值钱” 起来。村里的老人现在见了小轿车,早就没了当年的新鲜劲,连凑过去看一眼的欲望都没有;要是谁开车开得急了点,老人们立马会数落:“没看见村里有猫狗窜、有娃跑吗?一点都不注意,啥素质!” 这一句话,能让那些想耍威风的人瞬间红了脸,半点面子都没了。
等打工人开车回村的新鲜劲过了,各种烦恼也跟着来了。
第一桩烦恼:车成了 “老家闲置品”
其实很多打工人,平时根本用不上小车,当初买车多半是攀比心在作祟。你去村里看看就知道,过完年一开工,一大批小车就被稻草或油布盖得严严实实,往村口一放就是五六个月,连轮子都没动过 —— 车底下长了青苔,车身落满了灰,活脱脱成了 “摆设”。究其原因,还是打工人外出打工时,觉得开车上路堵得慌、耗油又费钱,还没地方停车,干脆把车留在老家,只有过年过节回来才开一次,免得放久了报废。
第二桩烦恼:打工地 “停车难上天”
就算把车开到打工的城市,新的问题又来了:工厂周边到处都是收费停车场,只有偏远的郊外才有免费车位,不少人干脆把车停在荒郊野外,或是临时的工地里。这些车一放就是大半年,没人管没人问,车身积了厚厚一层灰,有的轮胎都硬生生放报废了。后来 “一年两箱油” 成了大家调侃的笑话 —— 一整年就过年时加两箱油开回家,平时连车钥匙都碰不着。车的使用率这么低,当初买车的必要性,早就没了踪影;再遇上停车麻烦,“累赘” 两个字就更明显了。
第三桩烦恼:养车比赚钱还难
现在打工人的钱越来越难赚,不少人还面临失业风险,可养车的开销一分没少。有的车一年也就跑两三千公里,可保险费、油费、保养费加起来得好几千,再算上折旧费,一年亏一万多都有可能。打工人的钱哪一分不是起早贪黑、熬着性子干出来的?看着钱就这么白白 “烧” 在一辆不常用的车上,心里能不疼吗?
想把车卖掉吧,又怕过年回家不方便;再说当初花十几万买的车,现在卖出去就值一两万,实在舍不得。不卖吧,每年养车的钱像流水一样花出去,车的用处却越来越小,左右都是为难。
第四桩烦恼:流动打工,车成了 “负担”
现在打工人的工作也没以前稳定了,动不动就得换个地方打工。本以为车能方便流动,可到了新地方,“停车难” 的问题又冒了出来 —— 收费停车场一个月好几百,对赚辛苦钱的打工人来说,可不是小数目。
仔细算一笔账:买车加养车的钱,比天天打车还贵;而且现在公共交通越来越方便,地铁、公交价格亲民,不用自己掏停车费、保险费,也不用操心保养问题。哪怕去城里办事,开车也不如坐出租车方便 —— 尤其是在拥挤的街道上,堵得一动不动,只能干着急,比走路还慢。
想想看,自己在工厂里一天熬十几个小时,挣来的工资转头就花在一辆不怎么用的车上,这实在太不划算。
越来越多的打工人慢慢 “醒” 了:小车也不是非要不可。过年过节想回家,搭个车、拼个车,实在需要就租个车,怎么方便怎么来。要是现在还有人贷款买很贵的车,反而会被人议论:“这人咋这么想不开?钱往水里扔呢?”
说到底,小车早就不是当年的 “风光象征”,反而成了不少打工人的累赘。想劝劝各位打工人:买车还是得 “按需来”,别跟着别人瞎起哄,更别为了撑面子硬扛。赚钱本来就不容易,别让本该花在柴米油盐、家人身上的钱,全被一辆不常用的车 “吞” 了。
其实啊,真正的面子从来不是开多贵的车、穿多好的衣服,而是兜里有存款,心里没负担 —— 日子过得踏实,比什么都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