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辆车,它承载了百万家庭的出行梦想,见证了无数个“第一次”,却在3年车龄之际,悄然被宣告“生命周期终结”,这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10月初,那则关于比亚迪宋PLUS即将停产的消息,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激起了巨浪。
一个累计销量突破150万辆的“国民神车”,就这样要从国内市场谢幕了?
这背后,是时代洪流的裹挟,还是品牌战略的必然?
“海狮06就是宋PLUS的换代车型,属于正常产品切换。”
比亚迪官方的回应,像是在试图平息这场突如其来的轩然大波。
但对于那些曾经为宋PLUS倾注情感的车主们,“正常切换”四个字,或许难以抚平心中那份复杂的情绪。
毕竟,这可不是一辆普通的代步工具,它是太多家庭“第一辆新能源”的启蒙者,是承载着一家老小出游的“移动堡垒”。
回溯到2022年,宋PLUS DM-i的销量曲线,那简直是一部“现象级”的史诗。
单月销量飙升至5.6万辆,稳坐SUV销量榜的头把交椅。
它的成功,在于精准地抓住了市场的脉搏:宽敞的空间,让全家出行毫无压力;市区通勤低至4-5升/百公里的油耗,简直是省钱的利器;12万至16万的亲民定价,更是让它在同级竞争中几乎没有对手。
宋PLUS,它不仅仅是一个销量数字,更是比亚迪在新能源赛道上的一位“开国功臣”,是比亚迪首个销量破百万的SUV。
可为何,这位功勋卓著的“老将”,会如此“急流勇退”?
若我们细细品味,会发现这“退场”并非毫无预兆。
宋PLUS在比亚迪海洋网的定位,似乎一直有些“卡位尴尬”。
它身上流淌着王朝网的“龙颜”设计基因,这与海洋网“年轻化、全球化”的品牌调性,似乎有些格格不入。
这种“血统”上的混搭,源于2021年比亚迪将原“e网”整合更名为“海洋网”时的策略性调整,为了盘活经销商体系,将当时的热销车型宋PLUS划归海洋网,并保留了原有的命名。
这,或许便是它“隐退”的伏笔。
宋PLUS的“谢幕”,并非孤例。
放眼整个汽车行业,一股“经典车型集体落幕”的浪潮正悄然涌动。
电动化浪潮,这股不可阻挡的时代巨浪,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着整个产业格局。
大众途锐,这款承载着费迪南德·皮耶希雄心的高端SUV先驱,也即将告别舞台。
作为与保时捷卡宴同期开发、开创了大众品牌高端SUV先河的车型,途锐历经三代,累计销量超过120万辆,其市场影响力毋庸置疑。
大众已官宣,2025年11月将停止对中国市场供货,2026年斯洛伐克工厂将正式关闭其生产线。
在告别之际,大众推出了“Final Edition”车型,车身上镶嵌的专属字母标识,仿佛是对这位老将的深情致敬。
就连以“跑车基因”闻名的豪华品牌保时捷,也在这股浪潮中不得不加速转型。
面对前九个月营业利润暴跌99%的残酷现实,保时捷正加速拥抱电动化。
718 Boxster、Cayman将于2026年结束生产,燃油版Macan也计划在2026年中期停产。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保时捷正计划在一些关键市场进行最后一批次的库存储备,以确保在新一代车型到来前,消费者仍有机会拥有这些燃油时代的经典。
在中国市场,福特福克斯的“落幕”同样令人唏嘘。
曾几何时,它可是连续三年蝉联中国轿车销量冠军的“风云车型”,巅峰时期单月销量轻松突破3万辆。
然而,随着2018年第四代车型搭载的三缸机+干式双离合组合备受争议,消费者信任的崩塌,使其销量一路下滑,2023年已跌破5000辆,彻底沦为边缘角色。
当市场风向转变,技术路线的保守,也让马自达6这辆累计销量超300万辆的“东瀛宝马”走到了生命尽头。
当竞品纷纷转向涡轮增压与混动技术时,马自达6依旧坚守自然吸气,纵使燃油效率优化至极致,也难敌电动化时代的“降维打击”。
如今,马自达试图用基于长安深蓝SL03平台的纯电EZ-6延续其血脉,可上市首月销量不足500辆的成绩,让人不禁为这款“换壳车”的未来捏一把汗。
就连日系性能车的图腾——日产GT-R R35,也将在2025年2月底完成最后一批订单生产,告别市场。
这款车,以其421kW的双涡轮V6发动机和“29战29胜”的赛道传奇,成为了无数车迷的精神符号。
然而,严苛的排放与安全法规,最终成为了它退场的催化剂。
为何这些曾经的“王牌车型”,如今却集体走向落幕?
这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首先,电动化转型的冲击是最为直接的原因。
新能源汽车在油耗、性能、智能化等方面的飞速发展,让许多传统燃油车显得力不从心。
以宋PLUS的接棒者海狮06为例,它不仅在命名上与海外市场接轨,更在外观设计和智能配置上进行了全面升级。
而大众也明确表示,内燃机版途锐将停产,预示着“Touareg”之名或许将在电动时代,以ID. Touareg的形式重获新生。
其次,日益白热化的市场竞争,加速了老款车型的淘汰。
今年以来,比亚迪面临着吉利银河、长城、长安深蓝+启源、上汽等品牌的强大压力,产品线的精准聚焦和优化势在必行。
正如业内人士所言:“现在比亚迪面临吉利银河,长城,长安深蓝+启源,上汽的多方压力,确实需要产品聚焦了!”
再者,品牌战略的调整也深刻影响着产品布局。
比亚迪停产宋PLUS,正是“去冗余、强定位”战略的体现——让王朝网更聚焦传统家庭用户,而海洋网则瞄准年轻群体和全球市场,以此避免同品牌内部的“窝里斗”。
而奔驰A级的停产,则是豪华品牌提高入门门槛的典型操作。
奔驰首席技术官Markus Schafer已证实,未来将不再推出替代车型,这意味着进口奔驰品牌的购买门槛将进一步提升。
此外,消费者偏好的转变,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当下,年轻一代消费者对激进外观的狂热已逐渐降温,转而更加青睐智能化体验和宽敞的实用空间。
曾经以炫酷设计征服年轻人的两厢思域,最终却在车机系统落后、智驾功能缺失的窘境中,败给了“冰箱彩电大沙发”的时代潮流。
那么,这些经典车型的退场,是否意味着它们的彻底消失?
并非如此。
对于宋PLUS而言,其停产更像是一次“换名迭代”的策略。
这种操作在汽车界屡见不鲜,它既能避免老款车型带来的“审美疲劳”,又能通过新的命名开拓全球市场。
海狮06的推出,正是这一策略的体现。
它不仅继承了宋PLUS的“走量基因”,更重要的是,其命名与海外市场同步(海外名为BYD Sealion 6),显然是比亚迪冲击全球SUV市场的重要棋子。
对于消费者而言,经典车型的停产,也带来了“机会”与“风险”并存的局面。
如果你想趁机抄底,目前部分4S店仍有宋PLUS的库存车,且伴随一定的现金优惠,部分地区甚至有1.5万元的降幅。
而对于老车主们担心的维修问题,其实不必过度焦虑。
按照行业惯例,主流车型停产后,配件供应通常会至少保持10年。
况且,宋PLUS与海狮06在平台技术上存在不少共享之处,配件的通用性相对较高。
至于二手车市场,有资深车商分析:“宋PLUS保有量大,可靠性口碑良好,短期内其保值率不会出现大幅下滑。
反而,‘绝版’的属性可能让部分经典款车型在特定群体中更受欢迎。”
截至今年5月,比亚迪海洋网累计销量已达485万辆,其中宋PLUS的全球销量更是超过157万辆(最新数据已接近180万辆)。
即便在国内市场宣告退役,宋PLUS在海外市场仍有可能继续书写它的辉煌篇章。
放眼整个汽车产业,从宋PLUS到大众途锐,从保时捷718到马自达6,它们的退场并非终结,而是汽车产业变革浪潮中一道道生动的注脚。
电动化浪潮滚滚向前,势不可挡。
然而,那些曾经由这些经典车型书写的传奇,将永远镌刻在汽车发展史册之上,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不可磨灭的记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