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禁摩”大逆转?中国摩托车在越“电动复仇”:从1%到逆袭

越南那个地方,摩托车的数量可是全球最高,大约有4500万辆,简直就是“人人都有一辆”似的。

今年7月,越南河内宣布了“禁摩令”,打算到2030年左右,让首都的交通工具基本都用上电的。

越南“禁摩”大逆转?中国摩托车在越“电动复仇”:从1%到逆袭-有驾

不过,才过了三个月,胡志明市建设厅又出主意,要把那“禁摩令”收回去了,不再一刀切,建议是在城市低排放区域,对那些不达要求的交通工具搞限制,让它们别开进去。而且,违规的车辆只要缴电费,就能继续跑。

因为城市里的巷弄又窄,道路又多又拥挤,加上公共交通体系还不太完善,摩托车就变成越南人日常出行的主要工具,因而也成为全球摩托车制造商们最重视的一个市场之一。

越南“禁摩”大逆转?中国摩托车在越“电动复仇”:从1%到逆袭-有驾

从“我很便宜”,变成“我很酷”

大约二十几年前,中国的摩托车品牌就像一群贪婪的鲨鱼一样,察觉到越南市场蕴藏着庞大的商业潜力。它们手里的唯一杀器,就是价格,一把锋利到可能伤到自己的人造尖刀。

那会儿的市场挺简单粗犷的。日本的本田、雅马哈啥的,还都保持在1800到2300美元的高价位,而来自重庆的力帆、宗申们,直接把批发价切到700美元,有的零售价低得吓人,才300美元左右。

越南“禁摩”大逆转?中国摩托车在越“电动复仇”:从1%到逆袭-有驾

这还能算是个概念吗?简直是降维打击,越南的买家基本没有啥反抗能力。到2002年,街头巷尾几乎都跑着中国制造的车。

为了把价格压到极限,企业真是拼了命,什么都敢放弃。利润薄得不像话,卖一辆车有时候连30块人民币都赚不到。剩下的唯一出路就是偷工减料,车架裂了、引擎出故障成了常事,至于售后服务,更别说了,根本就没有这回事。

越南“禁摩”大逆转?中国摩托车在越“电动复仇”:从1%到逆袭-有驾

在越南,“中国制造”很快就被打上了“便宜又次货”的标签,信任的裂痕比起树立起来的更快。不少中国企业为了追求低价,忍不住走偏了路,这颗被价格催熟的“毒果”,最终让所有中国企业都难以幸免,一起来吞了下去。

如今,重新崛起的电动车新秀,比如雅迪,开始显示出聪明的头脑。他们不再单纯靠“拼低价”的自我毁灭之路,而是调整策略,重新定义“价值”的含义。

越南“禁摩”大逆转?中国摩托车在越“电动复仇”:从1%到逆袭-有驾

他们的招数就是“性能差不多,价格能砍一半”。一辆电动车售价4500元,差不多只有同级别日本燃油摩托车的一半,但实际上性能和骑行体验毫不逊色。这不再是让人上钩的陷阱,而是真正的诚意表现。

他们利用TikTok和Facebook这些社交平台上的本土化推广,正在重新塑造品牌形象,把电动两轮车和越南政府的碳中和目标联系得更紧密,同时也符合年轻人喜欢的科技感和环保生活方式。

越南“禁摩”大逆转?中国摩托车在越“电动复仇”:从1%到逆袭-有驾

扎根,而不只是路过

那会儿,大部分中国企业心里只想着把国内过剩的产能给卖出去,赚一笔快钱就算完事儿了。他们对越南市场根本没有什么敬畏之心,也没有长远打算,做事的方式基本上就是直接出口完整的车辆和零散的零件。

越南政府为了维护本国工业利益,开始设立关税和配额的壁垒,还要求外企必须在当地建厂,这才让这些企业猛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越南“禁摩”大逆转?中国摩托车在越“电动复仇”:从1%到逆袭-有驾

他们急就章建立的工厂,没有成熟的管理和品控体系,不但没有改善产品品质,反而加剧了内部分裂和争斗。就像一帮过路人,从未打算在这片土地扎根,自然也经不起任何风浪。

眼下,我们看到的,完全是一种不一样的“扎根式共建”方式。中国企业不再只是在市场里抢夺资源,而是真正变成了深度参与者和推动者。

越南“禁摩”大逆转?中国摩托车在越“电动复仇”:从1%到逆袭-有驾

以雅迪为例,早在2019年,就已经很有远见地在越南北江省建起了工厂。这可不是随便应付一下政策,搞个临时的应变,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精心策划的布局。

这家工厂不仅在当地帮忙提供了超过3000个就业岗位,还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而且,他们最近竟然打算把年产能从20万台一下子提升到200万台,真是令人咋舌的计划。

越南“禁摩”大逆转?中国摩托车在越“电动复仇”:从1%到逆袭-有驾

这还不是全部呢,除了生产基地,他们在越南全境也布置了超过400家门店,建立了一个涵盖销售、售后、金融服务和充电网络的完整生态链。这一切传达出一个明确的信息:我们不是冲着赚一笔就跑的,而是要和你们一起共同发展。

更长远的眼光在于,这些公司把越南看作是辐射整个东盟市场的制造和研发基地。根据RCEP协议,在越南生产的货品可以免关税出口到东盟其他国家。这一变化让企业从单纯的“产品出口者”变成了“产业实力输出者”,局势也随之大为不同。

越南“禁摩”大逆转?中国摩托车在越“电动复仇”:从1%到逆袭-有驾

换个赛道,让对手追不上

二十年前那场战役,打得既激烈又让人郁闷。中国企业在一个早就已有完善规则的成熟市场里,与国际顶尖的拳手(日本品牌)较量,硬碰硬的肉搏。

在燃油摩托车的技术、品牌和渠道领城,日本公司占据绝对的优势。中国企业唯一能想的方法,就是靠价格战这种最基础、最原始的手段来跟对手拼消耗,结果也同时在耗自己的实力。

越南“禁摩”大逆转?中国摩托车在越“电动复仇”:从1%到逆袭-有驾

大家都看得很清楚,日本品牌只要稍微转个弯,用他们扎实的品质声誉和本土优势,立马就收复了失地。而反观中国企业,在不断的内卷战中把自己搞得精疲力尽,结果也就败得一塌糊涂。

这次的归来,真是典型的“换道超车”范例,他们巧妙地避开了燃油车那块红海市场,直接踏入了电动化这片全新的蓝海战场。

越南“禁摩”大逆转?中国摩托车在越“电动复仇”:从1%到逆袭-有驾

这个机会实在是太合适了。一边,越南政府正为日益严重的交通堵塞和空气质量问题犯愁,从之前的“禁摩”变成了鼓励“油改电”,政策的倾向开始发生变化。政府定下了明确的目标:到2030年,电动车的销量要占到至少25%,而到2050年,整个交通系统要实现碳中和。

另一方面,曾经的行业巨头日本车企,在两轮车电动化方面表现的特别慢半拍。他们的全球战略重点放在四轮汽车上,结果电动摩托的产品线也就那么几款,价格还挺贵,根本满足不了市场的各种需求。

越南“禁摩”大逆转?中国摩托车在越“电动复仇”:从1%到逆袭-有驾

这就为那些掌握全球最全新能源产业链的中国企业,打开了一个巨大的战略机遇。一边是他们依靠成熟的电池、电机、电控技术,以及大规模生产带来的成本优势,直接对老牌传统巨头进行“降维打击”。

现如今,比赛的重点不再是哪个的成本更低,而是谁的供应链更牛逼、技术更新更快、生态系统建设更完善。

越南“禁摩”大逆转?中国摩托车在越“电动复仇”:从1%到逆袭-有驾

挺有意思的是,今天越南电动两轮车市场的局势,早不再是单纯的“中日较量”了。本土品牌VinFast和Pega崭露头角,分别占据了市场的第一和第二名。

令人觉得新鲜的是,今天越南电动两轮车市场的情况,早已不只是中日两国的较量了。国内品牌VinFast和Pega脱颖而出,稳稳占据了市场的前两把交椅。中国的迪宝和雅迪紧跟其后。这局面变得活络又复杂,合作与竞争交织。中国企业在里头的角色也不再是搅局的外人,而更像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推动力,跟本土品牌一起,正在共同塑造着市场的未来。

越南“禁摩”大逆转?中国摩托车在越“电动复仇”:从1%到逆袭-有驾

结语

越南街头仍旧人山人海的摩托车,但背后的核心动力正在悄悄发生变化。二十年前的惨败,就像山崩一样,是中国制造在高速发展期“低端产能出海”过程中遭遇的一次痛苦经验。

而经过二十年的奋勇反击,这段时间的表现说明,中国制造业已经迈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开始向全球供应“整体性解决方案”。

越南“禁摩”大逆转?中国摩托车在越“电动复仇”:从1%到逆袭-有驾

这次在越南上演的“复盘”,意义远不止一个市场的失而复得那样简单。这事儿还象征着中国企业出海的核心竞争力,已经从单纯靠价格这个要素,升级变成了靠技术、品牌、供应链管理和本地化整合的多方面能力。

中国企业如今正从一个被动的“全球制造商”,逐步变成了一个主动的“全球产业布局者”。或许,这才是这个故事里最令人振奋的亮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