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力斯半年报:问界M7换代,豪华新能源市场暗流涌动
上周五刚下班,副驾寺那边的老张又发来一条微信,“你看没?赛力斯营收都掉了,这车市水深啊。”我一边琢磨着家门口那辆还贴着临牌的M9,一边刷开手机新闻。结果发现,这半年下来,赛力斯账面上的钱竟然比去年少了点,但毛利率却涨得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
今年前六个月,说实话,问界M9和M8在豪华新能源圈子里风头正劲。邻居小吴家里刚添了一台新款M8,他天天念叨那个四驱切换顺滑得像抹油一样。但就是这样,上半年总营收还是从去年的650多亿降到了624亿出头。这事儿在我们几个爱聊车的小群里掀起了不小波澜,有人说这是不是高端化带来的阵痛期。
不过师傅们嘴里的“毛利率”倒是给足了面子。听维修店老李讲,现在修个新款问界底盘,比以前省心不少——用料扎实归扎实,但通用件多了,不容易缺货,也算摊薄成本的一种方式吧。他还补一句:“奔驰都没它赚得狠。”财报上写着28.93%的整体毛利率,比去年高出快5个百分点,还把奔驰甩开十条街。
其实这利润蹭蹭往上涨,还真不是靠卖更多车堆出来的。今年交付量19.83万辆,其中新能源就占17万多,问界品牌贡献最大,占到七成以上。不过销量比去年同期还是跌了一截。主要是产品结构变了,以前主打的是24万到32万之间的老款M7,今年则是均价拉到40万上下的新款M8、M9撑场面。这也难怪有朋友吐槽:“现在买个顶配,要不是预算宽裕根本下不了手。”
说起来,今年研发投入也是个亮点。有次去4S店保养时碰见技术经理,他神秘兮兮地说公司最近招了一大批工程师,就为搞定自研增程器和智能驾驶那些事儿。据财报透露,上半年研发砸进去52亿元,比净利润还高。其中50多个亿专门投汽车开发,还有1.56亿花在增程器身上。我顺便八卦一下,新来的工程师团队已经接近7000号人,公司三分之一都是搞技术的——可见对未来押宝够狠。
不过销售端压力也大,小区楼下原本停满旧版问界,现在不少准车主观望,都等新款上市再做决定。“谁愿意当最后一个买旧版的人?”售后小哥私底下这么抱怨过。今年成都车展,全新问界M7第一次露脸,那天朋友圈全被外观内饰刷屏。我特意跑过去看热闹,新前脸确实跟以往判若两人,更像兄弟车型但又不完全一样,大灯年轻气息明显重一点。而且激光雷达升级成舱内方案,据群友爆料,这样更耐脏、不怕刮花——之前有人反映户外停车后雷达总误报警,现在好些啦。
还有一点我挺关悬挂终于从麦弗逊改成双叉臂,总算回应之前网上争议声浪。有位老司机试驾完直接拍视频发群,说操控感提升特别明显,高速变道侧倾控制住咯,就是转向手感偏重,需要适应几天。另外轴距拉长到了3030mm(以前只有2820),实际体验下来后排空间舒服不少,我坐进去腿还能翘二郎腿,可惜第三排短途能坐、长途就别折腾自己腰椎啦。
价格嘛,到现在官方还吊胃口,不过据销售私聊,如果能压进25-30这个区间,又加持鸿蒙智行系统,说不定真能把月销拉回巅峰时代。当年最火的时候一个月3万辆呢,不过后来竞品一出来,就剩几千台徘徊。不止一次听维修工地铁口闲聊:“要是真卖得回来,我们生意也跟着红火。”
其实除了内部产品切换,还有鸿蒙系自己的“窝里斗”。比如智界R7更新太快,把Pro版砍掉,只留Max版本,而且纯电直接降价5万元。一时间和全新问界尺寸错开、价格差距也拉大,对潜在客户影响蛮大的。我表弟就在纠结到底选哪个,说白了就是怕买贵吃亏。他分析半天觉得,同配置HI模式车型普遍便宜2-3万元,可惜品牌认知度始终干不过主打智能座舱那几家,所以销量一直不上去。这种情况,在行业饭局经常被拿来调侃:“同平台不同命运呗!”
至于售后服务,其实最近出了个小插曲。一位女司机因为自动泊车失灵,把保险杠磕坏送厂检修,据她讲技师很熟练,用专用检测仪不到20分钟查明传感器松动,并提醒以后洗完车要记得擦干雷达位置,否则湿气会导致偶发故障码弹窗。她笑称自己“学费交够”,以后每次洗完都会检查一遍尾部激光模块,看有没有藏泥巴或者水渍卡缝隙,不然再进厂可麻烦咯!
这些零零碎碎的小故事拼起来,也许才是真正构成一家造车企业冷暖与浮沉的细节吧。不管怎样,每当傍晚散步路过社区充电桩,看见三五辆崭新的“M”字LOGO并排闪烁,我都会想起那些微信群里的吐槽和技师们絮叨的话音——行情怎么走没人敢断言,但生活中的这些微妙变化,总归逃不开真实日子的痕迹罢啦。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