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发生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儿,让很多过去只认德国车、日本车的人都开始重新打量咱们自己的国产品牌了。
这事儿简单说,就是一辆中国制造的SUV,具体来说是华为和赛力斯合作的问界M9,在欧洲,尤其是在德国这个汽车工业的老家,突然就火了。
火到什么程度呢?
据说有德国的富裕阶层,愿意花折合人民币差不多120万的高价去买这辆车,要知道,这车在国内的顶配版本,售价也就是六十多万,这中间几乎翻了一倍的差价,让人不禁想问,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难道欧洲人真的就是“人傻钱多”吗?
事情的起因,其实挺有戏剧性的。
一个关于问界M9在欧洲一个特别狭窄的停车位里,自己全自动、一气呵成停进去的视频,在国外的社交媒体上被大量转发。
视频里,那么大一台车,方向盘自己转动,行云流水地就停进了那个连老司机看着都头疼的位置。
这个画面给欧洲网友带来的震撼是实实在在的,尤其是在德国,一个号称汽车工程师遍地走的地方,很多人看完都沉默了。
据说一个在柏林拍的类似视频,短短两周播放量就超过了两千万次。
这不仅仅是看个热闹,而是实实在在的技术冲击。
要理解他们为什么愿意多花这么多钱,咱们得先弄明白,他们多花的钱,到底买到了什么。
核心就在于“智能化”这三个字。
咱们普通人一听自动泊车,可能觉得不新鲜,十几年前的车上就有了。
但此“自动”非彼“自动”。
现在很多欧洲豪华品牌,比如最新的宝马X7或者奔驰GLS,它们用的自动泊车系统,在技术原理上,和十年前相比没有本质的飞跃。
它们主要依靠的是超声波雷达和摄像头。
说白了,就像一个人闭着眼睛,靠听声音和摸索来判断周围环境,能用,但不够精准,尤其是在光线不好或者环境复杂的时候,经常会识别失败,或者需要司机来回调整好几次才能停进去,成功率并不高,体验很一般。
而华为深度参与的这辆问界M9,用的是一套完全不同维度的技术。
它的核心是激光雷达,再配合上高清摄像头和华为自己研发的高阶智能驾驶系统。
激光雷达是什么东西呢?
打个比方,传统的超声波雷达像蝙蝠的回声定位,能知道前面大概有个障碍物。
而激光雷达,就像是给车装上了一双能透视的眼睛,它在一秒钟内能发射出数百万束激光,然后根据激光返回的时间,瞬间在电脑里建立一个周围环境的、极其精细的3D数字模型。
路边的马路牙子有多高,旁边停的车离你有多远,地上有个小石子,它都能看得清清楚楚,精度能达到厘米级别。
有了这么强大的“眼睛”,再配上华为强大的计算平台和算法这个“大脑”,带来的体验就是碾压式的。
车主可以下车后,在手机上点一下,车自己就能找到车位、规划路线、完美地停进去,整个过程你都不用在车里待着。
这种“甩手掌柜”式的体验,对于那些开惯了传统豪车的欧洲车主来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和便利性。
所以,他们花的不是冤枉钱,他们是在为这种技术代差带来的极致体验买单。
过去买豪车,是买机械素质,买品牌光环;现在,他们发现,原来还可以买一种更轻松、更聪明的出行方式。
那么问题又来了,德国人自己真的造不出来这样的智能汽车吗?
毕竟他们是全球公认的工业强国。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更值得我们深思。
并不是他们技术上完全做不到,而是在商业模式和思维理念上,被自己过去的成功给束缚住了。
传统的德国豪华车企,一直以来都玩的是“选装”的套路。
一辆车的基础价格看起来还行,但你想拥有更舒适的座椅、更高级的音响、更智能的驾驶辅助功能,对不起,请一样一样加钱选配。
而且,他们利润的很大一部分,来自于4셔S店的售后保养和维修。
如果把车造得太智能,很多软件问题通过在线升级(OTA)就解决了,小毛病车辆自己就能诊断,那谁还去4S店花大价钱保养维修呢?
这就等于革自己的命。
所以他们在新技术的应用上,显得特别谨慎,甚至可以说是有些保守。
而咱们中国的新造车企业,没有这种历史包袱。
它们用的是互联网的打法,一上来就是“高配即标配”。
激光雷达、智能座舱、高阶辅助驾驶……这些在传统豪车上需要花大价钱选装的配置,在中国智能汽车上很多都是出厂就自带的。
这种做法直接把汽车的价值标准给改变了。
消费者一对比就会发现,花差不多的钱,甚至更少的钱,能在中国车上得到远超欧洲豪车的配置和体验。
有数据显示,德国车企在研发投入上,大概只有12%左右是用在智能系统上,而中国的头部造车新势力,这个比例能达到将近30%。
钱花在哪里,成果就体现在哪里,这是最简单的道理。
这种冲击波已经开始影响整个汽车产业链了。
据说,连远在马来西亚的汽车零部件工厂都感受到了变化,他们接到来自中国汽车品牌的订单越来越多,甚至预测明年这些订单可能要占到他们总产量的小一半。
这说明全球的供应链都在围绕着中国“智”造进行调整。
同时,欧洲传统的汽车维修行业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有分析认为,未来的智能汽车能自己解决九成以上的日常软件问题,这意味着传统4S店的生意可能会减少四成以上。
这对于那些习惯了靠售后赚钱的经销商来说,绝对不是个好消息。
当然,文章里提到的一些数据,比如“巴黎车展一分钟收到一万三千台订单”,听起来可能有些夸张,更像是网络传播中的一种美好愿景,因为问界M9还没有正式在欧洲大规模上市销售。
但这种说法能广为流传,本身就说明了欧洲市场对中国智能汽车的高度关注和强烈期待。
甚至出现了英国网友到处找人想从中国“代购”一辆回去的现象。
这背后,是实实在在的市场需求和对技术先进性的认可。
当德国人开始像买奢侈品一样抢购中国车,当他们发现自己引以为傲的汽车工业在智能化浪潮中慢了半拍时,这本身就是一个时代的信号。
这标志着世界汽车工业的中心,正在从传统的机械定义,悄悄转向由智能科技定义的新赛道,而在这条新赛道上,中国汽车已经凭借着像华为这样的科技力量,跑在了相当靠前的位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