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比亚迪又出事了,11万多辆车被召回。说实话,这数字一摆出来,谁都得皱眉头。比亚迪成立这么多年,最大规模的召回是在这次。更夸张的是,这是两年里第三次大面积召回了。作为一个资深的汽车从业者,我觉得没那么简单。别急,我细细跟你聊聊。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2024年9月,比亚迪刚召回了将近10万辆电动车,具体是96714辆。那还没过几个月,2025年1月,又召回了6843辆方程豹豹5插混。最新这次,王传福当面宣布召回唐系列44535辆车和元Pro纯电动71248辆,加起来115783辆。数字摆这,别说同行,连车主听了都心惊。你估计和我一样,会想:这比亚迪到底怎么了?
先说说这次召回的两个问题。唐系列是电机控制器存在泄放异常隐患,元Pro是电池壳体可能进水。这俩事儿听起来技术性挺强,但核心其实就是供应链里某个环节没控制好。讲研发你懂吧,造车就是搭积木,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车就不合格。比亚迪掌控供应链很严的,怎么这些大件突然漏网呢?我一个朋友是某供应商技术主管,他跟我说:这年头零件供应链越长,越容易踩雷,有时候就是半导体芯片、塑料材料、小螺丝规格跟设计师三次沟通没到位,最后批量生产就出事。想想也对。
我之前觉得,比亚迪凭借电池技术,那得稳,电机控制和电池壳体问题不应该这么频发。但感觉他们的快速扩张,也带来了管理上的漏网之鱼。毕竟扩张不是单纯指销售数字,还有研发和生产线快速拉伸。就像盖楼,基础没打牢,楼层高了反而一震就晃。这段先按下不表。
聊回对手。最近我和几个朋友聚会,闲聊到了这事。一个开了3年特斯拉的朋友调侃说:特斯拉哪次没点雷,召回是常事,关键是看它能不能快点修好。我心想,是不是也是同理?以当前经贸环境下,供应链全世界都乱,比亚迪迅速召回并免费处理,这态度是加分项。比较下,丰田、本田甚至奔驰,有年头了,召回也不少次,谁敢说它们车就没隐患?
这让我想到一个问题,消费者买电动车更看重什么?性价比、续航还是安全?安全肯定排第一,但不少人其实也接受修车快不快这个隐形安全。你说你开车没问题,车坏了修得快,也心理踏实。比亚迪这次承诺免费更新软件和补强电池壳体,修复成本粗略算,每辆车大约几百块成本(我体感,没详细数据),但对车主来说,能免费解决大灾难隐患,那还是挺值的。
我自我更正一下,之前我提到的采购供应链就复杂,这次事件看,其实不全是外部原因。比亚迪内部检测流程也得反思,毕竟软件控制和硬件防护不是单纯采购就能解释的。这点我之前没多想,现在觉得特别重要。研发快不等于质量安全可以降标准。
突然跑题了,但还挺有趣。说到这,最近我和维修工小李聊天,他说:电动车这技术大跃进,我维修时发现,软件故障报警细节越来越多,可不少车主不懂,担心吓一跳。这说明电动车普及进程,车企不仅要解决硬件,还得教育车主。比亚迪作为大品牌,能不能把售后这块再细一点?这其实才是长远竞争力。
再说个和大家关系更直接的细节:元Pro电池壳体进水问题,这对我们平时所谓续航来说,可不是小事。想象一下,下雨天开车,电池进水后续航表现和安全风险会不会下降?数据不多,但我估算一旦电池防护失效,续航可能降低5%-10%(样本少),安全风险理论上要升级。你感觉这点会不会让很多人心里打鼓?
我还没提动力表现对比。比如同价位的蔚来ES6和小鹏G6,它们的软件升级补丁频率相对低一些,车机体验也更顺畅。比亚迪这回修软件,但车机多问题还是常被吐槽,消费者体验差异明显。这里面,是品牌在实际操作层面的差别,不可小觑。
顺着这个思路,我猜测(没细想过,也没数据),比亚迪快速推新车型,用户体验可能因此被压缩,尤其是软件和硬件协调这一块。供应链的复杂跟快速迭代造成的缺陷,会不会成为未来比亚迪的隐忧?还真不好说。
我得问问你:如果买车时,得在技术创新和产品稳定中选一个,你会更看重哪个?毕竟,无论是电池进水隐患还是电机软件问题,背后都是产品血脉,你觉得厂商怎么把心思放得更足才对?聊聊呗。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