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车上的配置越多越好,这事儿得打个问号。尤其现在新车,花里胡哨配置一大堆,按理说该爽了,但有些用着还挺尴尬的。咱不谈概念,说说我的2025款奕派008增程U版6座,这车不少好意外。
先来讲讲隐藏式门把手。老实说,这玩意儿刚流行起来的时候,感觉挺高级,颜值确实拉满,整车线条顺溜了不少。销售跟我说这减少了风阻,理论上省点油啥的。实际呢?门把手不弹出来那日,我傻站门外好久。那会我在朋友家楼下,俩大爷看着我傻楞楞地说:年轻人,手机坏了吧?我郁闷地一笑,最终不得不重连蓝牙才能开门。更别说北方冬天,冰点以下,门把手结冰硬是动不了,冻得让我想直接开个脚斗车算了。维修那次跟4S聊,拆个门把手得小几千块,平时老款手拉式哪里有这么高的维护费?所以,比起高级感,我更想它老实点。你们那啥隐藏把手好用吗?感觉我这款不少问题可能跟软件联动设计有关,半机械半电子,复杂就是麻烦。
全景天幕我也想吐槽。咱把车弄大了,天窗也做大了,结果我这半年才开了不到5回。光是为了晒个太阳?冬天一开,冷风呼啸直灌脖子。不想吹着冷风,就索性盖上遮阳帘,直接当块玻璃盖着。说真的,我朋友的车就没全景,冬天保暖好得多。这种配置除了耍帅,还真没啥用。尤其我朋友说看着帅,养不起,我心里扎实。你们车的玻璃顶用得多吗?这冰天雪地的,这么大块玻璃反倒让人担心被石头砸坏,听4S销售说,换个天幕玻璃得涨价不少……这换天幕玻璃的成本,感觉比我车内那个冰箱都贵。
说起冰箱滑轨,这个配置我就更无语了。设计初衷是好,想让第三排乘客拿东西更方便。结果,谁会把冰箱整个拉到第二排坐着啊?我自己倒是没用过,闺女吃零食,碎屑全往滑轨缝里掉,清理特麻烦。我试着用胶条封了缝隙,倒是好点了。说实话,这活脱脱花里胡哨,比冰箱本身实用性还低。就像你买了一把电钻,结果全家没人会用。滑轨长年积灰泥,和我想象中高科技的感觉差远了。
还有车内那条金色装饰条,真怀疑设计师老人家看了老歌MV回不去了。放在中控台上倒是抢眼,招来不少老年风。朋友见了直说:这感觉像回了80年代的迪厅。我还用相册翻看了一下,之前照片里确实年轻点设计多,掺杂这条金边效果一下老了好几岁。我就想,这条线能不能换成哑光银白,至少年轻点。实话,奕派008整体年轻感挺够,这条金边一出现就打破了平衡。年轻人会喜欢吗?我怀疑。
这些高级配置,按理说是为了提升体验。结果不光没用打折扣,部分还成了投诉点。老实讲,配置越多,维护成本越高,日常用车也越麻烦。你要是没个专业维修后台,出点问题就头疼。之前我还觉得越高科技越牛,现在看来,这理想和现实距离不小。或许这是科技膨胀的副产品吧,不知道大家怎么看?
说得那么多,有没有遇到过自己车上那个配置,明明是亮点,结果用起来比没还麻烦?我一直觉得这得从供应链和研发环节去抓。很多技术上可行,但恰恰没考虑到具体使用环境和用户惯。就像家里装修,设计师看到好看的灯具,没细想过你会天天擦灰——研发阶段该不该加入生活俱乐部,提前体验体验真实感受?
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自己猜测(样本少,估计6成车企都有相似状况),其实部分过度设计源自竞争压力和市场营销,配得和竞品看齐甚至要甩别人一条街。一上头,咱车企技术部门就开始堆配置,供应链没法承受,最终埋下隐患。
卖车的袁师傅跟我聊过,他苦笑说:现在买车,没几个配置能用上,想用得都得交‘学费’,这不坑吗?这话扎心,还真不无道理。
再随意算个成本,像同价位的SUV,隐形门把手维修费算下来能比传统门把手贵30%-50%,全景天幕玻璃换一个大概要上万块。保养多了,这些也都走进了成本表。消费者得考虑,这些配置真的值吗?
最后想问问,你们身边朋友的车,有没有哪项技术配置是属于摆设啊?对了,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其实早几年新能源爆红时,大家都追超多配置,这两年才开始有人质疑。放到看未来几年配置的发展,更贴合用户需求还是继续堆高堆新,真没准。是消费者的需求驱动,还是车企的浮躁?你怎么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