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散发着金属的气味,车间里立着一辆刚下线的新能源样车,静静地对着厂区里那一排烟雾缭绕的老柴油货车。技术员拿着厚厚的资料,在一堆线缆、数据板、零部件之间咬着笔头发愣——这画面就像老一辈和新势力的对话:一边是久经考验的“油”,另一边是按下启动键,屏幕亮起的“电”。这里的悬疑并不来自血迹斑斑的失踪案,而是铺展在每一家车企桌案上的“战术地图”:一汽准备入股零跑,这是新旧势力的交锋,也是产业革新的弹痕。
你是否也有过这种经历——自家企业突然要拥抱新能源,老板兴致勃勃开了个会:“都给我上电动!”你盯着报表琢磨,心里却想:技术咱有吗?用户会买账吗?要不要一次性梭哈未来?摆在一汽眼前的正是这样一个问题。一汽与零跑的关系可不是传闻级别的小道消息。三月,红旗整车联合开发项目,零跑科技中标;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签了,落地车型项目立项,不只是吃饭吹牛,而是真刀实枪地处对象。那些圈儿里的分析师没怎么盘,直接给出判断:一汽要的是零跑手里的核心电动化技术,高集成的电子电气架构和底盘一体化解决方案——看起来挺唬人,其实这就是充电宝和“大脑”一起进化。
这事儿的重点,在于传统车企的老大们能不能真的过得了新能源那道坎?比亚迪用事实拍了拍所有人的脸:做新能源汽车,不求“全”,但要“专”。奇瑞、吉利、广汽,嘴上都说“啥都能搞”,但最终还是被比亚迪抢了风头,钱和口碑都让它捡了去。汽车圈不是谁家地盘大谁就赢,一味求全,最后谁都不成。做好一件事,干到极致,这才是活路。
当然也不是谁都跟传统车企有仇——不是你干新能源就注定没戏。只是,倘若你心里只想着省钱占市场,不舍得投研发、不舍得砸技术,最终只能做个低价接单的“二老板”。可能订单还能撑几年,但市场永远是缺乏“责任感”和“技术力”的大筛子,剩下的都是有真家伙的人。收购,合资,或者咬牙自己干,归根结底比拼的是技术和产品,而不是搞个PPT出来唬人。
说到新能源新势力,蔚来、小米这些玩家还真有点像舞台上的专业演员,台词到位、换场利落。传统车企呢,属于票友上台,大家一看气口,心里有数。天赋和决心,出生地和成长环境,这些造车新势力天然的“电动基因”不是随便补补课就能全盘复制的。很多原本很得意的“老厂”,其实并没准备真心转型,更多是随大流,还想着口袋里保留一点油味和柴油香,做点样子糊弄投资人和领导。
还有一类是死磕到底的,真想转,不巧囊中羞涩。新能源汽车不是把发动机拆了换块电池这么简单,三电技术、供应链整合、核心算法,都不是109国道边上临时找个师傅就能拼出来的。这里面涉及到的利益关系,合作模式,后续服务等等,早就不像老派卖货那样“你拿钱我给货”这么简单。稍有疏忽,整个链条掉链子——你卖了辆电动卡车,结果第二年电控系统找不到人修,用户嘴上不说,心里早就列你进黑名单了。
转过头来看商用车行业,问题更为扎心。眼下商用车圈也在喊转型,谁在真的搞新能源改造,谁又只是在表面上套色?宇通、新能源比亚迪、广汽领程,又恰好都是技术扎实、研发重投入的企业,卖的不止是车,更是稳妥和靠谱。用过的人爱说:“这车靠谱,售后也在。”但类似三一、徐工、联卡,虽然看起来销量不赖,可往往是用户用过一次就“默默拉黑”了。短期主义,在商用车领域就是一颗定时炸弹,炸掉的是企业未来在用户心中的信誉。这点我和业界老朋友聊了不止一次,对“差强人意”的产品大家情感统一,至于“短期拼单模式”,老郭痛心疾首,恨不能把厂牌盖在下水道里。
不做技术,不敢投入,只想用低价对冲风险、收割市场——这种企业像极了现场取证时那些妄图用扫帚掩盖血迹的嫌疑人,表面上轰轰烈烈,背地里一地鸡毛。到头来谁能留下?市场自有答案。
说到底,这场新能源入股案,表面是财务投资,背后是行业自我进化的淘汰赛。一汽想借力零跑,实际上是在以技术换未来。对商用车行业来说,这信号再明确不过了:嘴皮子和PPT不值钱,真实的数据、可靠的产品才是真金白银。那些还在犹豫“油电混合”路线,天天换一身马甲,就等着被用户数字化名单抛弃吧。
当然,入股不是万能钥匙,合作很容易变成“集邮活动”,技术更不是捡回来就能使。新旧融合,转型升级,至少得有点真本事和真心,不能光靠“关系户”套路。毕竟,车造得好不好,天地良心,用户心里有把尺。
最后还是想问一句:假如你是商用车企业的老板,你会孤注一掷投入新能源,还是继续做老本行跟市场拼低价?技术为王已是铁律,愿赌服输也成了行业常态——你准备好交卷了吗?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