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朋友在喜提新车的时候,都经历过这么一个略带懵圈的瞬间:满怀期待地掀开后备箱盖板,想看看那个能带来满满安全感的全尺寸备胎,结果却发现底下空空如也,或者只有一个小了一圈的“饼干胎”,旁边再配上一套陌生的补胎工具。
心里顿时咯噔一下,无数个问号涌上心头:“这车企也太不厚道了吧?把这么重要的东西给省了?这要是开在路上,尤其是在高速上,轮胎突然出了问题,我该怎么办?难道只能孤零零地站在路边,等着又贵又慢的拖车救援吗?”
这种疑惑和担忧,可以说是非常普遍了。
确实,从前几年开始,无论是几万块的家用小轿车,还是二三十万的城市SUV,甚至是更高级别的车型,不配备全尺寸备胎的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
很多人直观地认为,这就是车企为了省钱搞的“减配”。
这个说法不能说全错,但把这口锅完全甩给“抠门”,那可就有点冤枉汽车工程师们了。
实际上,这个小小的备胎之所以会“消失”,背后牵扯到的是一场关于空间、重量、成本和技术发展的综合博弈,是汽车工业发展到今天,在多方权衡之下做出的一个必然选择。
要说这第一个,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其实就藏在咱们每天都可能要打交道的后备箱里。
现在的国内汽车市场,竞争有多激烈大家都有目共睹。
车企为了吸引消费者,可以说是把用户的心思研究到了极致。
咱们老百姓买家用车,除了关心动力、油耗这些硬指标,最看重的是什么?
恐怕就是“空间”了。
后排坐着舒不舒服,腿能不能伸直?
后备箱能装多少东西,过年回老家能不能把大包小包的年货都塞进去?
周末带孩子出去玩,儿童推车、露营装备能不能轻松放下?
这些都成了买车时重要的考量因素。
而一个全尺寸备胎,它可是个不折不扣的“空间大盗”。
一个标准的轮胎连带轮毂,直径和宽度都不小,要想在后备箱地台下给它安个家,就必须挖出一个又深又大的备胎槽。
这一下,至少要侵占掉五六十升的储物容积,相当于一个中号行李箱的空间就这么没了。
车企的工程师们算了一笔账:对绝大多数车主来说,备胎可能开到换车都用不上一次,但后备箱空间却是日常高频使用的。
为了那个极低概率的“万一”,去牺牲掉每天都可能用到的“实用”,这笔买卖划不划算?
答案显而易见。
于是,他们干脆把备胎这个“钉子户”请出去,把宝贵的空间还给用户。
这样一来,后备箱地台可以做得更平整、更低,储物能力大大增强。
特别是对于那些本身尺寸就比较紧凑的车型,拿掉备胎后,车内空间的优化效果立竿见影,这显然更符合当下主流消费者的核心需求。
尤其进入新能源时代,车子底盘下面铺满了厚重的电池包,空间更是寸土寸金,想再找个地方妥善安置一个全尺寸备胎,更是难上加难了。
除了占地方,那个黑乎乎的备胎还是个不小的“累赘”,这就引出了第二个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给汽车“减肥”。
你可别小看一个备胎的重量,一个带着钢制轮毂的全尺寸备胎,重量通常在15到20公斤左右,相当于三大袋大米的重量。
在汽车工程师的眼里,这十几二十公斤可不是个小数目,而是实现车辆性能优化的黄金机会。
给汽车减重的好处是全方位的。
首先,驾驶感受会变得更好。
车身轻了,起步加速会感觉更轻快,超车也更有底气;同时,刹车时的惯性也小了,制动距离就能相应缩短,在紧急情况下,这短短的距离可能就是安全与危险的分界线。
其次,也是最实实在在的好处,就是能省油、省电。
对于燃油车来说,行业内有个普遍的共识,车重每降低100公斤,百公里油耗大约能降低0.3到0.6升。
积少成多,日积月累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而对于越来越普及的电动车,减重更是直接与续航里程挂钩。
车子轻了,电机的负担就小,每一度电就能跑得更远,这在很大程度上能缓解车主的“里程焦虑”。
最后,还有一个宏观层面的原因。
咱们国家为了环保和能源安全,正在大力推行“双积分”政策,对车企的平均燃油消耗量有严格的考核标准。
减重是降低油耗最直接有效的技术手段之一。
因此,取消全尺寸备胎,不仅是车企为了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小算盘,更是顺应国家节能减排大方向,完成自身“KPI”的必要举措。
当然了,说了这么多技术和政策上的考量,咱们也得聊聊最现实的一点,那就是钱。
车企毕竟是商业机构,控制成本、追求利润是天经地义的。
一套完整的全尺寸备胎,它的成本绝不只是一个轮胎加一个轮毂那么简单。
这背后还包括了固定备胎用的螺栓支架、随车配备的千斤顶和扳手等工具,甚至还包括了为容纳它而专门开发的后备箱底板模具。
把这些零零总总的成本加起来,一台车至少能省下几百块钱。
对于一个年销量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台的大厂来说,这可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数字。
省下来的这笔钱,车企可以有两种用法:一种是直接转化为利润,让公司的财报更好看;另一种,也是在当前“价格战”打得火热的市场环境下更常见的做法,就是把这部分成本让利给消费者。
要么直接降低车价,让车子更有价格优势;要么在售价不变的情况下,给你增加一些更实用的配置,比如一个尺寸更大的中控屏幕、一套品牌音响、或者一套更全面的主动安全系统。
在两个价格相近的车型之间,一个有全尺寸备胎但配置平平,另一个没有备胎但多了好几项舒适和科技配置,相信大多数消费者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看到这里,可能还是有朋友会说,你们分析了半天,又是为了空间,又是为了省油,又是为了省钱,道理我都懂,可万一我真就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爆胎了,那该怎么办?
车企当然也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他们并没有直接撒手不管,而是为我们准备了两种主流的“后备方案”。
第一种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非全尺寸备胎,也就是那个看起来小一号的“小黄圈”或“小黑圈”。
它的好处是重量轻、体积小,基本解决了空间和重量的矛盾,成本也低。
但它的缺点也非常明确,它只是个临时替代品,轮胎上会明确标注最高限速(通常是每小时80公里)和最长行驶距离。
换上它之后,车子就像瘸了一条腿,你只能小心翼翼地、低速地把车开到最近的修理厂进行处理,它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帮你脱离困境。
第二种方案则更为普遍,就是“补胎工具包”,里面通常包含一瓶补胎液和一个小型的车载充气泵。
现在所有新车都依法强制安装了胎压监测系统(TPMS),当轮胎被钉子扎了开始缓慢漏气时,系统会及时报警。
这时,你就可以拿出这个应急包,把粘稠的补胎液从气门嘴灌进轮胎,然后用充气泵把胎压打到正常值。
补胎液会在轮胎内部随着滚动均匀分布,在压力的作用下堵住那个小小的漏气点。
这个方案的优点是操作比换轮胎要省力得多,对女士和力气小的朋友比较友好。
但它的局限性也很大,它只对胎面被直径6毫米以下异物扎穿的小伤口有效。
如果轮胎是被划伤了侧壁,或者发生了严重的爆胎撕裂,那这瓶“神仙水”就无能为力了,你最终还是得求助于道路救援。
而且,使用过补胎液的轮胎,后期修补会变得非常麻烦,甚至一些修理店会直接建议你更换新胎,因为黏稠的液体很难清理干净,还可能损坏胎压监测传感器。
所以说,新车不再配备全尺寸备胎,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偷工减料”行为,而是整个汽车工业在追求空间最大化、能效最优化和成本合理化的大趋势下,综合权衡利弊后做出的一个集体选择。
它反映了车企对用户需求和用车场景的重新判断,他们认为在如今道路状况越来越好、道路救援服务越来越完善的背景下,严重爆胎的概率已经大大降低,用一套更轻便、成本更低的应急方案来应对更常见的轮胎慢漏气,是更具经济效益和普适性的做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