钥匙扣落在副驾驶的脚垫下,手机还开着录音,EZ-60的引擎静默无声——当然,这是一台电车,安静成了它与生俱来的底色。平板电脑大屏熄灭,22个安全气囊一动不动,主驾驶座椅还留有上一位试驾员调整好的臀印。空气中残留着柠檬香的空气清新剂气息。这不是侦探片现场,而是马自达最新新能源SUV上市夜后的4S店,一如往常,冷冷清清。要不是外头两辆丰田铂智3X和日产N7还在夜色下“打招呼”,这场好像谁也没在意的新车发布会,几乎能被默认为世界安静角落的一次无关痛痒的落尘。不由得想问一句:当丰田日产的电车出圈了,马自达的电动新兵,怎么就像没存在过一样?
如果你是那位销售顾问,这时会不会疑惑自己今天是不是走错了阵地。性价比高得不像合资车,外观设计依旧有点马自达那“东瀛美学”,配置堆得密密麻麻,似乎连竞争对手都能挑出一摞。但门外那些围着丰田和日产徘徊的客户,似乎对你家的EZ-60漠不关心。便宜也许真是原罪?还是人们早已停止相信合资品牌会在新能源市场良心定价?
时针倒拨回上市当晚,4850mm的车长、2902mm的轴距、50英寸AR-HUD和5K中控屏这些数据听起来像是玩笑——可就是这么一辆“参数很唬人”的车,售价只需12万元上下。换成丰田和日产做,分分钟热搜预定。可市场反馈实实在在地给了EZ-60一记响亮的无声耳光——销量惨淡,舆论寂静。这与同为合资、同推电动新品的日产N7和丰田铂智3X形成了鲜明对照。
作为逆行者,我总是对这种冷清中的“案发现场”情有独钟。温度褪去、数据出炉时,真相从不需要修辞和情绪推波助澜。事实上,丰田、日产的电车能成朋友圈热议对象,不全是产品本身的胜利。论智能、论性能、论溢价空间,他们并没有比EZ-60多出多少漂亮指标,甚至不少功能配置还要向马自达看齐。但品牌积淀、口碑惯性,以及背后那段“早已被用户写进算法”的信任基因,才是能撬开市场的密钥。
专业一点说,中国新能源混战正驶入深水区,市场选择不只是比参数和堆配置。像EZ-60这样“合资血统+本土生产+高配低价”的奇葩组合,表面看什么都不输——甚至还有些冒险家的浪漫。问题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神话已经没落,今天的合资电车要赢得关注,除了便宜之外,还得讲“故事”和“历史感”。丰田和日产,这两家恰好代表的传统与现代的微妙结合,在中国有了历史、车主社群和稳定的服务网络。消费者的信任成本已经沉没,后来的马自达不管多贴心,都像是闯错时空的主角。
更扎心的,是合资电车如今在中国的不确定地位数据。9月新能源合资车型只有58款车型出场,1000台月销量以上的不过15款,超5000台更是沦为稀有物种。你以为做产品很努力,现实却是“门外问路人”不买账。小众的马自达本就在小而美的圈子游走,想靠低价和配置抢地盘,棋盘的主角已经不是它——轰轰烈烈的新能源淘金赛,入场券只剩本土品牌和少部分垄断型巨头。
讲证据,不光看销量,更得看“社会心态”——这年头买新能源,不是图省油那么简单。比亚迪、理想卷完了技术,卷起文化符号和互联网玩法。丰田日产还能蹭上“老品牌焕新”的流量,马自达只能自己把段子讲成黑色幽默:在为传统致敬时,也为转型找一条出口,出口却指向了“全球出口”。长安马自达要做马自达全球出口基地,是励志还是被边缘化?可能怎么解读都行。
稍微代入下自家车间主管视点,销量下滑18%、年销售不破八万,新能源占比死磕70%、90%的时间表不断上提。“加速变革”成了最常见的发布会用词。至于两款电动新车能否打开国际市场,就像侦探在堆积如山的案卷中挑出一份希望的线索,难说总有转机,但大概率属于侦探小说里的“意外反转”系列。现实总比推理小说残酷,主角光环稀薄,观众不在现场。
马自达还在努力。EZ-60和EZ-6之后,还有两款新电车“正在来的路上”,重庆总部和南京工厂也已切换成电动化节奏,马自达内部宣称要“以中国为全球出口枢纽”。今日中国成为汽车生产和技术输出中心,似乎命中早有安排。只是,这些操作转化为市场声音之前,短暂的安静大概率还要持续一阵。
说到底,“马自达的电车为什么出不了圈”,我倾向于两种解释,都不复杂:品牌信任的积累与用户心智的封闭。在“流量为王”的新能源红海,或者你决绝地用极致性价比收割没归属的新用户(极难),要么靠得是传统与新意完美缝合的稀缺气质。而很抱歉,马自达的“小而美”还没熬到厚积薄发,也没有互联网社交基因“外溢”的流量巧劲。而大众市场的选择,更多的是品牌安全感与使用成本的最低化,“个性化”反而就成了最边缘的选项。
当然,归根结底,这一回合究竟是勇气没用对地方,还是市场自有刀法,谁说得准呢?如果你是明天那位走进4S店的顾客,会愿意给EZ-60一个机会——还是继续去用脚投票,选择丰田日产的热闹与熟悉?马自达准备好了,但你准备好体验一次冷门的冒险了吗?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