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国内主流网约车平台集体调整抽成规则,一场以“降本增效”为核心的运力争夺战悄然打响。
滴滴出行率先将每笔订单最高抽成上限从29%降至27%,超出部分随单返还,并试点“返佣宝”机制——月完成50单以上的司机,月均抽成上限可压降至25%。
T3出行紧随其后,将抽成比例上限调至27%,并计划将26%-27%区间的订单占比从21%降至17%。
曹操出行则微调至22.5%,而高德打车通过推动合作平台抽成上限不超27%,确保司机收入不低于乘客实付的73%。
政策引导与市场内卷双重压力下,平台让利意图明显。
2023年交通运输部要求公开抽成上限后,行业平均抽成区间已从18%-30%逐步收缩。
此次集体降费,被视为对昭通市等地方新规(抽成上限24%)的提前响应,亦是对此前“每公里1元”压价导致合规运力流失的修正。
司机端反馈呈现分化:长途订单司机因高单价订单抽成减少而增收明显,但专家洪涛指出,动态抽成与奖励机制仍制约实际收入提升。
更严峻的挑战在于行业透明度缺失——部分聚合平台通过“订单转卖”叠加抽成,实际抽成比例超30%;某些小平台甚至以65%的“吸血式”抽佣引发司机集体抗议。
这场降费潮,既是平台争夺运力的短期策略,也是行业生态优化的必经阵痛。
如何在政策红线、司机诉求与商业可持续性间找到平衡,仍是网约车行业2025年最关键的命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