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绕城70km_h追尾,车尾皱成麻花,车里人0.8秒自己走出来——电子门锁这回没成棺材板

杭州绕城70km/h追尾,车尾皱成麻花,车里人0.8秒自己走出来——电子门锁这回没成棺材板

货车司机踩死刹车那一刻,已经晚了。

70码的冲击力把前车尾部撞得像捏烂的易拉罐,后备厢盖翻到了后窗上。交警到的时候,以为得动用液压钳破拆,结果车主和老婆已经站在应急车道上了。事故报告写得很清楚:气囊弹出,车门自动解锁,双闪亮起,整个过程不到一秒。

这事儿在车友圈传开后,评论区彻底炸了锅。

有人翻出之前那些“电动车门锁困死人”的帖子,说看吧,现在技术进步了。也有人阴阳怪气:万一断电呢?万一系统死机呢?还有老司机跳出来现身说法——自己那台车藏了个机械拉绳,位置偏得要命,平时压根没注意过。

说实话,这问题我琢磨挺久了。

前些年电子化刚流行那会儿,确实出过几次事故。车撞了,门锁系统乱套,车里人干着急。那时候论坛上天天有人发帖骂,说厂家为了省成本玩电子化,把人命当儿戏。后来慢慢地,这类新闻少了,不是问题解决了,是车企学聪明了——表面全电子,背地里留了后手。

这后手藏在哪儿?门板下面那个不起眼的凹槽里。

头一次见到这设计,我还以为是装饰件。后来拆过一次门板,才发现里头有根尼龙绳连着门锁机构。别看就是根绳,抗拉强度够一个成年人全力扯。更关键的是,这玩意儿不走电路,纯机械结构,车炸了它也能用。

杭州绕城70km_h追尾,车尾皱成麻花,车里人0.8秒自己走出来——电子门锁这回没成棺材板-有驾

但这里头有个尴尬的地方——位置。

有些车把拉绳做得特别隐蔽,说是为了美观,其实就是不想让你平时误碰。可问题来了,真出事儿的时候,你哪儿记得住它在哪儿?我见过有车主事后去找那根绳,翻了半天才在座椅下面摸到一个小拉环。这要是车还在冒烟,你有那功夫慢慢找吗?

相比之下,有些车做得就实在多了。拉绳位置明显,手一摸就能碰到,标识也清楚。这才是真把安全当回事儿——不是藏个功能就行了,得让人用得上。

车门能不能开,其实就看两样东西配合得好不好:电子系统和机械备份。

电子系统负责常规状态,碰撞的时候自动解锁。这事儿听着简单,背后牵扯一大堆传感器。车头、车侧、车尾都埋着加速度计,时刻监测撞击力度。一旦数值超过阈值,气囊控制器立马给车身电脑发信号——解锁、断高压、开双闪,几件事同步进行。

测过几台车,快的确实快,慢的也确实慢。有台车我自己计时,从模拟撞击到车门弹开,前后不到一秒。也有台车磨磨蹭蹭要一秒多,虽然也能开,但那种感觉就不一样了。

这零点几秒的差距,技术上其实不难解决,关键看厂家愿不愿意在软件调校上多花心思。

机械备份就更直接了。电子的坏了,你还能靠手拉。但前提是,12V电池得还活着——不是开车门,是降车窗。

杭州绕城70km_h追尾,车尾皱成麻花,车里人0.8秒自己走出来——电子门锁这回没成棺材板-有驾

有些车设计了碰撞自动降窗,车门变形开不了的时候,窗户降下来给你留条活路。这招在涉水时候更管用,车门水压大推不开,窗户一降直接从天窗爬出去。去年北京那场暴雨,好几个车主就是这么逃出来的。

但也有车没这功能,或者电池撑不住那么久。这就麻烦了——车门开不了,窗户也降不下来,只能砸玻璃。所以现在有些人会在车里备个破窗锤,就是防这一手。

说到底,车门这事儿没那么玄乎,也没那么简单。

电子化是趋势,谁也挡不住。但真正负责任的厂家,不会把安全全押在电子系统上。机械备份、独立电源、自动降窗,这些看不见的东西才是保命的关键。

那天杭州绕城那起事故,之所以人能自己走出来,靠的不是运气,是这一整套系统在关键时刻都没掉链子。车尾撞烂了,但乘员舱完好;高压切断了,但12V还在供电;门锁自动开了,拉绳也能用。这才叫冗余设计——不是某一样东西特别牛,是每一样都能在该工作的时候工作。

当然,有些车做得还不够好。要么机械备份藏太深,要么响应速度慢,要么干脆没有应急预案。这种车不是说不能买,但至少你得知道它有这些短板。

最后多句嘴,再好的安全设计,也是用来兜底的,不是让你拿来试的。开车还是悠着点,别总想着车能保你。真出事儿了,那些0.8秒的响应速度、那些藏在门板里的拉绳,能不能救你一命,多少还得看点运气。

只是希望所有人都用不上这些东西。但万一用上了,至少心里有个底——门该往哪儿拉,窗该怎么降。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