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2025奇瑞全球创新大会在安徽芜湖开幕,现场挤满了工程院士、高校代表、跨国供应商代表。这场以“创新・智领全球”为主题的大会,不像单纯的新品发布会,更像中国车企向全球递出的一张“技术名片”。
在汽车行业内卷到打价格战的当下,奇瑞这场大会抛出了一个有意思的思路:不跟着抢存量市场,而是用全球共研、技术突破开辟新赛道。
可持续全球化,不止是“卖车出海”
尹同跃董事长在台上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全球化不能只追求规模和速度,关键要可持续。”这话戳中了不少中国车企出海的痛点——前些年有的品牌靠低价在海外冲量,却因售后跟不上、本地化不足栽了跟头。
奇瑞的做法显得更“慢”也更扎实。截至9月底,它全球累计用户超1772万,其中海外用户543万,这个数字不是靠低价堆出来的。现场了解到,奇瑞在120多个国家布局了16个KD工厂,连产品研发都要针对不同市场做适配——比如在东南亚考虑高温高湿对电池的影响,在欧洲要符合更严苛的环保法规。
最关键的是它的“技术普惠”思路。这次发布的鲲鹏天擎发动机,热效率做到了48%,要知道市场主流水平还在38%-45%,每提升1%都要攻克一堆技术难题。奇瑞不仅自己用,还计划通过海外工厂让这技术落地全球市场,帮混动车型把油耗压进“1L时代”。这种“带着技术出海”,比单纯卖车更有长期价值。
产学研闭环,让实验室技术“跑”上生产线
汽车行业常说“创新难”,难就难在实验室里的技术,到生产线要绕很多弯。奇瑞去年成立的开阳实验室,这次有了新动作——启动战略联盟,和福耀科技大学、中科大这些高校签了协同创新中心。
福建福耀科技大学校长王树国在现场举了个例子:以前高校做课题,可能和企业需求脱节,现在奇瑞把工厂里的技术难题,直接变成高校的研究课题,学生跟着工程师一起攻关,成果出来就能快速试装到车上。这种“双向奔赴”的模式,解决了创新链条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现场看到一个细节,奇瑞和舍弗勒、德赛西威这些供应商也签了合作,连AI算法、底盘技术都能联合开发。现在汽车创新早不是单打独斗,奇瑞这套“没有围墙的研究院”玩法,把高校、供应商、甚至孵化基金都拉进来,相当于建了个创新“生态圈”,技术迭代速度自然快了不少。
瑶光战略落地,10+项技术撕开“无人区”
如果说全球化是方向,产学研是支撑,那具体的技术突破就是奇瑞的“硬底气”。这次大会上,奇瑞CTO高新华提到的“瑶光五大技术领域进阶”,藏着不少能改变行业格局的东西。
比如飞鱼底盘EMB,传统底盘靠液压或气压控制,反应慢还占空间,EMB用电子信号直接驱动刹车,响应速度能快30%,未来自动驾驶的安全性会更有保障。还有方舟两栖系统,之前纵横G700靠它横渡长江,970mm的涉水深度,比很多专业越野车还强,这背后是IP68级防水、双动力推进这些“黑科技”。
最让我意外的是猎鹰智驾大模型,它不是简单的辅助驾驶升级,而是能根据不同路况自主学习——比如在山区弯道多的地方,会自动调整跟车距离和过弯速度,比传统智驾系统更“聪明”。这些技术不是画饼,奇瑞说年内就会陆续装到量产车上,从实验室到用户手里,这个速度在行业里算快的。
AM车镜总结:
走出大会现场,看到外场陈列的纵横G700、星途等车型,再想起尹同跃说的“做技术长跑者”,突然明白奇瑞的底气在哪。在行业追求短期销量、打价格战的时候,它花28年深耕技术,建全球研发网络,搭产学研生态,这种“慢功夫”反而成了“反内卷”的关键。
现在中国汽车出口量全球第一,但要从“规模领先”变成“技术引领”,还需要更多像奇瑞这样的企业。毕竟,能让全球用户认可的,最终还是过硬的技术和可靠的产品。接下来,就看这些新发布的技术,能不能在全球市场真正落地,给中国汽车品牌再挣一口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