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6日,小鹏汽车正式开启X9超级增程版预售,35万元起的预售价比同级纯电版还低近万元。这款七座MPV搭载63.3kWh大电池和60L油箱,纯电续航452公里,综合续航高达1602公里,成为全球续航最长的大七座车型。支持10分钟补能313公里的800V高压平台与5C超快充技术,更让它披上“黑科技”外衣。表面看,这是一次产品线的自然延伸;但深入观察,这其实是小鹏在新能源路线博弈中一次关键落子。
增程技术并非新鲜事物。简单说,它是一辆“自带发电机的电动车”——车轮永远由电机驱动,发动机只负责发电,不参与驱动。这种“油发电、电驱动”的串联模式,让车辆无论有电没电,驾驶感受都像纯电车一样平顺安静。理想L系列、问界M7等热销车型正是基于此技术。与之相对,插电混动车的发动机既能发电,也能直接驱动车轮,结构更复杂,但在高速巡航时效率更高。增程的优势在于体验纯粹,劣势则是高速油耗偏高。如今,小鹏X9以“超级增程”之名入局,意味着它要挑战的不只是技术极限,更是市场格局。
过去几年,增程车在中国市场迅速崛起。2025年前三季度,增程式车型销量达86.1万辆,占新能源车总量约一成。理想与问界两大品牌合计占据近六成份额,深蓝、零跑等紧随其后,市场高度集中。然而,这一赛道正面临拐点:2025年下半年以来,增程车销量连续数月同比下滑,而纯电动车市场份额却回升至65%以上。背后原因清晰——充电设施快速完善,2025年纯电车平均续航已突破528公里,城市用户的补能焦虑显著缓解。当“里程焦虑”不再是问题,增程车的存在价值便受到审视。小鹏此时推出高价增程MPV,看似逆流而上,实则有其深意。
对用户而言,X9的出现提供了一种“全场景无忧”的新选择。452公里纯电续航足以覆盖绝大多数日常通勤,周末长途出行时,1602公里的综合续航和6.4L/100km的亏电油耗,让它无需频繁寻找充电桩。车内配备的二排零重力座椅、三排电动折叠座椅和21.4英寸娱乐屏,精准瞄准家庭出行需求。更重要的是,即便电量耗尽,增程器介入时噪音仅比纯电模式高0.5分贝,几乎无感,彻底打破“馈电即劣驾”的刻板印象。对于没有固定车位、无法安装家充桩,或常跑长途的用户,X9提供了一种比纯电更灵活、比传统燃油车更经济的解决方案。
但挑战同样明显。理想虽未推出MPV,但其L系列在家庭用户中建立的强大口碑,足以形成替代效应。而腾势D9、魏牌高山等新能源MPV早已占据市场前列。小鹏作为增程领域的后来者,品牌认知仍以智能驾驶和纯电技术见长,能否在用户心中建立起“增程也专业”的形象,尚待检验。更关键的是,公司自身正经历转型——2025年上半年,小鹏销量主力已是售价15万元级的MONA M03和P7+,X9作为高端车型,肩负着拉升品牌均价与利润的重任,其市场表现将直接影响公司战略走向。
展望未来,增程技术并未走向末路,反而在进化中寻找新定位。行业共识正从“增程是过渡”转向“增程是选择”。随着电池成本下降,各大品牌纷纷推出纯电续航超400公里的“超级增程”车型,本质上是将增程车变为“自带充电宝的长续航电车”。增程器本身也在“降标”——使用频率降低后,寿命要求从30万公里缩减至千小时级,可采用更小更便宜的发动机,省出空间与成本用于电池和电驱系统。甚至,增程器未来还可适配甲醇、乙醇等低碳燃料,进一步拓展减碳路径。在欧洲等充电网络尚不完善的海外市场,这种“可油可电”的灵活性反而成为优势。小鹏已透露,增程版X9计划于2026年下半年登陆海外,或正是看中这一差异化竞争力。
小鹏X9的预售,不只是多了一款车,更是对新能源出行本质的一次回应:技术没有绝对优劣,适合场景的才是最好的。当纯电解决“日常通勤”,增程则在“说走就走”上给出答案。它未必是未来唯一方向,但至少在未来三到五年,当固态电池仍未普及、全球充电网络尚不均衡时,这种“电车体验+燃油便利”的组合,仍将是许多家庭出行的务实之选。小鹏的入局,或许无法立刻撼动理想与问界的双雄格局,但它让技术路线的竞争更加多元,也让消费者多了一个不必妥协的选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