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口碑”是汽车企业常挂嘴边的热词,但经过专业调查机构的精算之后,却发现几乎“全军覆没”。
10月17日,J.D.Power|君迪首次发布《2025中国汽车品牌口碑指数NPS》(以下简称口碑指数),基于J.D.Power全新研究模型,72个足量品牌、含燃油+新能源共97695位车主调研走访,以“产品力NPS+销售力NPS+服务力NPS”三大维度,最终得出了首轮中国品牌的口碑指数。
三大维度严重失衡
J.D.Power的首次口碑指数发布,情况很不理想:总分100分的口碑指数之中,燃油车豪华与主流品牌平均得分为51.8分和46.3分;新能源豪车和主流品牌平均得分分别为44.7分和40.2分——简单归纳就是都不及格。
对于汇总情况,J.D.Power点评说:“本研究涵盖的72个足量品牌之中,仅8个品牌实现‘产品-销售-服务’三态健康,其余89%的汽车品牌陷入‘三态失衡’困境。”
只要跟汽车厂家的内部人士聊天,无一不说“我们的销量可都是靠口碑带起来的!”现在来看,汽车品牌口碑连“亚健康”都够不着。
实际上,J.D.Power首次将产品、销售、服务三大用户直接触点完全纳入口碑研究,相比单方面的车主沟通更加周全。而口碑指数的最终结果,也是为了让汽车厂家从研发到售后全流程之中,了解到用户口碑缺失在了哪些地方。
燃油车要“稳健” 新能源要“惊喜”
和J.D.Power其他的研究不同,口碑指数是将燃油车和新能源车主集合在一起,做了一个混合研判。但实际两大板块的用户,口碑取舍的方式也有着迥然不同,J.D.Power调研发现:用户体验呈现“双轨制”——燃油车42%的用户体验指标属于“门槛型体验指标”,而新能源汽车58%的用户体验指标属于“魅力型指标”,简单归纳就是燃油车用户期望“稳定可靠”,竞争点围绕服务与保障的“底线防御”;而新能源汽车的用户渴望“惊喜体验”,竞争点围绕智能与创新的“魅力进攻”。
J.D.Power研究模型之中,延伸出了800多个具体的体验触点,但最终结果是汽车品牌大面积“偏科”,很难找到“全能冠军”。
究其细节,J.D.Power分析认为,燃油车市场品牌口碑指数由“服务致胜型”(占比29%)和“销售主导型”(占比26%)品牌主导,口碑稳定;而新能源汽车市场品牌口碑指数NPS中,虽然“产品驱动型”(占比18%)表现卓越,但“全面短板型”占比高达34%,该类品牌不仅自身品牌口碑指数NPS极低,还会因为用户体验差(如品控差、售后无门)而拉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平均品牌口碑指数NPS,影响消费者对新兴品类的信任。
简而言之就是燃油车品牌口碑缺乏“创新”,而新能源汽车急着上马新科技,由此导致体验较差,服务更差。J.D.Power指出,燃油车品牌口碑来自“制度性套路”,而新能源汽车品牌口碑缺失的根本原因则为“体系不成熟”。
燃油车与新能源 口碑呈互补态势
J.D.Power的口碑指数虽然是首次发布,但也是当下汽车市场混战的一个集中体现,而站在两大板块更高的角度俯视,会发现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的口碑指数,呈现出需要互补的态势。
汇总之后,J.D.Power分析认为:“燃油车品牌产品力NPS为中庸态的占比达到35%,体现出其产品稳健却缺乏亮点,用户‘没有不买的理由,也没有推荐的冲动’;在社交媒体时代,缺乏可传播的‘记忆点’和‘谈资’,难以形成主动推荐。而新能源车品牌产品力NPS为两极分化态的占比为26%,即部分品牌以先锋创新吸引早期用户,但因激进创新导致体验争议,劝退了保守型消费者,形成‘内部抵消’。当‘安全’和‘炫技’都无法单独构成推荐理由时,行业必须重新定义‘好产品’——既要解决核心痛点(质量、安全),又要创造能激发情感共鸣和社交分享的创新体验。”
将专业描述转为口语,简单来说就是燃油车品牌要提高口碑,重点在于增强创新和注重传播,特别是社交媒体上的传播;而新能源汽车则要补强产品核心的安全、可靠性,只有补强至“全能型”,品牌的口碑才能得以健康延续。
作者:刘英LY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