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几年的汽车市场,给人的感觉就像一个热闹非凡的大集市,到处都在吆喝。
今天这家说我降价两万,明天那家说我送你终身免费保养,各种优惠和宣传铺天盖地,让咱们普通老百姓看得是眼花缭乱。
大家好像都在拼命地往前挤,但挤来挤去,似乎总是在一个圈子里打转,价格越打越低,配置越堆越高,可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就在这种普遍焦虑的氛围里,奇瑞前不久在安徽芜湖开了个会,叫“2025全球创新大会”。
说实话,一开始听到“创新·智领全球”这个名字,我心里也犯嘀咕,毕竟现在谁家开发布会不喊几个响亮的口号呢?
但当我静下心来,仔细看了看他们发布会的内容和网上各种技术专家的解读之后,我慢慢觉得,这件事可能没那么简单。
奇瑞似乎没有跟着大家一起去凑热闹,而是想用一种比较冷静和务实的方式,来回答一个行业里很多人都在思考,却又不敢轻易触碰的问题:当价格战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我们中国自己的汽车品牌,到底应该靠什么去赢得未来,真正在世界舞台上站稳脚跟?
首先,奇瑞这次传递出来的一个想法,让我觉得特别实在,也特别有远见。
那就是他们怎么看待“走出国门”这件事。
过去,我们一提到国产车出口,很多人脑海里的印象可能就是,把国内卖得还不错的车,简单改一改,然后以一个比国外品牌便宜不少的价格卖到海外去。
这种方法在早期确实能很快打开市场,带来好看的销量数字。
但这就像是做生意只靠打折促销,虽然能吸引一波顾客,但很难让人家真正认可你这个品牌。
现在的海外消费者也越来越精明,他们买车不只看价格,更看重车的质量、品牌的信誉还有后续的服务。
如果车子开几年小毛病不断,修车换个零件要等上好几个月,那再便宜的价格也留不住人心。
奇瑞的董事长尹同跃在会上就说,全球化不能只看卖了多少辆车,增长了多少,关键是要让全世界的用户打心底里觉得你的产品可靠、价格合理、服务也让人放心。
这话听起来朴实,但做起来却非常不容易。
我们看看数据,奇瑞现在全球的用户总数已经超过了1772万,其中海外用户就超过了543万。
这543万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数字,它代表着分布在几十个不同国家,说着不同语言,有着千差万别用车习惯的真实车主。
能把车卖给这么多人,并且还能服务好他们,这背后考验的是一家车企在产品质量控制、全球供应链管理、本地化服务网络等方方面面的硬实力。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把货卖出去”,而是在海外一个一个市场扎下根来,踏踏实实地经营自己的口碑。
光有好的理念还不够,还得有拿得出手的真本事。
这次发布会上,奇瑞就像一个埋头钻研多年的技术工程师,一口气展示了十几项新的技术成果,其中有两样东西,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第一个是他们发布的“鲲鹏天擎发动机”,宣称热效率达到了惊人的48%。
这个“热效率”是什么意思呢?
咱们用个大白话来解释。
就好比你往车里加了100块钱的汽油,传统的汽车发动机,大概只能把其中38到45块钱的能量,真正转化成驱动车轮前进的动力,剩下的大部分能量都以热量的形式白白散发掉了。
而奇瑞说,他们的这款新发动机,能把100块钱汽油里的48块钱都用在“刀刃”上。
你可别小看这多出来的几个百分点。
在内燃机这个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的技术领域里,每提升一个百分点都极其困难,背后需要克服无数的技术难题。
我特地去查了查,他们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用上了像“26:1超高膨胀比”、“双曲三联动机构”这些听起来就非常复杂的全新设计。
这说明他们不是在原有基础上小打小闹地修改,而是在从根本上挑战传统发动机的物理极限。
当然,实验室里的数据和最终大规模量产时的数据可能会有些差距,但就算最后稳定在46%或者47%,那也绝对是世界顶尖水平了。
更重要的是,这样一台高效的发动机,如果和电动机结合起来做成混合动力系统,那油耗得有多低?
这让我们看到了未来汽车油耗进入“1升时代”的可能性。
这种从技术根源上实现的突破,远比单纯靠降价来竞争要高级得多,也更具有长远的竞争力。
另一件让我感到有些不可思议的事,是他们现场展示的一辆名为“纵横G700”的新能源越野车,居然真的从长江的这边开了过去,成功横渡。
我一开始看到视频还以为是电脑特效,后来才发现是真实的挑战记录。
一辆量产的汽车,不是船,就这样依靠自身的密封性和动力系统,在江面上行驶,完成了渡江。
很多人可能会想,谁平时会开车去过江呢?
这不就是个吸引眼球的噱头吗?
但我倒不这么认为。
这其实是一种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展示。
这就好比一块专业潜水手表,它标注能防水300米,你可能一辈子都潜不了那么深,但这个数字给你的是一种信心,让你相信它在日常洗手、游泳时绝对不会进水。
奇瑞通过让车横渡长江这个看似夸张的举动,实际上是在告诉消费者:你看,我的整车密封工艺、电气系统的防水安全设计、以及动力系统的冗余备份,已经强大到可以应对这种极限挑战了。
那么,你日常驾驶中遇到的暴雨天气、积水路面,又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这种“秀肌肉”的方式,比喊一万句“质量可靠”的口号,来得更直观,也更有说服力。
最后,也是我认为奇瑞这盘棋下得最聪明的一步,在于它的创新方式。
它没有把所有的研发压力都扛在自己肩上,而是建立了一个“没有围墙的研究院”。
这是什么概念呢?
简单来说,就是把全国一百多所高校的顶尖人才和科研力量都连接起来,共同参与到企业的研发项目中来。
他们搞了四千多个“星火课题”,让大学里的前沿理论研究和企业里的产品开发实践紧密结合。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大学里有最新鲜的想法和最聪明的头脑,但往往缺少将想法变成产品的平台和资金;而企业有明确的市场需求和强大的工程能力,但有时容易陷入固有的思维模式。
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就能激发出巨大的创新活力。
这种做法,比花高薪去竞争对手那里挖几个技术大牛,或者花巨资收购一家技术公司,要来得更健康,也更可持续。
它相当于在为自己打造一个源源不断的“创新造血系统”。
除此之外,奇瑞还计划在未来几年里,在全球建立26个海外研发中心。
这也不仅仅是为了扩大规模,更重要的是为了贴近海外市场,直接了解当地用户的真实需求,应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规、路况和使用习惯。
比如德国用户可能更看重高速行驶的稳定性,而巴西用户可能更需要车辆能适应崎岖不平的道路。
通过在当地设立研发中心,就能开发出更“接地气”的产品。
这种“全球协同研发+深度本地化”的体系,或许才是奇瑞敢于提出要“反内卷”、走一条不同寻常道路的真正底气所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