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惨了!为什么吉利长城会从国产的骄傲,沦落成为最落寞的车企?
说起中国汽车品牌,谁能绕得开“吉利”和“长城”这两个名字?想当年,哈弗H6一骑绝尘,连续霸榜SUV销量冠军近一百个月,被称作“国民神车”;而吉利凭借收购沃尔沃、推出领克,一路高歌猛进,成了技术派的代表。那时候,提起国产车,咱们腰杆子都是硬的。可如今呢?你打开销量榜一看,比亚迪动辄月销三四十万辆,理想、蔚来这些新势力也频频刷屏,反观曾经的“双雄”,怎么感觉有点跟不上节奏了?难道说,吉利和长城真的从国产骄傲,沦为了最落寞的车企?
这话听起来挺扎心,但咱得冷静想想,事实真是如此吗?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落寞”不等于“不行”。就像一个曾经的学霸,虽然这次考试没考第一,但他依然是班里的优等生。根据公开数据,即便在2022年那个被形容为“灰暗的金九”,长城汽车单月销量依然接近9.4万辆,在国内车企中排前十。吉利更不用说,常年稳居自主品牌销量前三。所以,与其说他们“落寞”,不如说是在新能源转型的大潮中,暂时被对手甩开了身位。
那问题来了,曾经风光无限的两大巨头,为何会在新能源这条赛道上“起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先说长城。大家都知道,哈弗H6是长城的“现金奶牛”,靠着SUV红利吃到了不少甜头。可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过度依赖单一车型和燃油车市场,让长城在面对新能源冲击时显得有些迟钝。当比亚迪的DM-i混动技术横空出世,直接打穿了15-20万价格带,哈弗H6的传统优势瞬间被瓦解。你再看看魏牌,作为长城冲击高端的试验田,却因为定位模糊、产品力不足,销量“腰斩”也不奇怪。网友调侃:“WEY来已来,但WEY来不好。” 这背后,其实是长城在战略上的犹豫——到底是继续深耕燃油SUV,还是all in新能源?这种摇摆,耽误了宝贵的转型时间。
再看吉利,情况稍微复杂一些。吉利其实布局很早,推出了几何品牌,也大力发展CMA架构。但问题在于,几何品牌的定位不够清晰,既不像比亚迪那样有鲜明的技术标签,也没能像小鹏、理想那样抓住特定用户群体的心智。直到后来推出银河系列,主打雷神混动,才算是真正找到了方向。有网友说:“吉利不是不努力,而是太分散。” 旗下品牌众多,从低端到高端全覆盖,这既是优势也是负担。资源分散之下,每个品牌都很难形成足够的声量和爆款效应。
当然,咱们也不能光挑毛病。长城的坦克品牌,绝对是近年来中国品牌的一大惊喜。坦克300一炮而红,把小众的越野SUV做成了大众的潮流单品,这说明长城的产品洞察力依然在线。“越野还得看坦克”,这句话在车圈已经成了共识。而且,长城在海外市场的布局也很积极,尤其是在泰国、欧洲等地,欧拉好猫、哈弗H6等车型都有不错的表现。只是,海外市场见效慢,短期内难以扭转整体局面。
吉利这边,领克品牌虽然在国内面临增长瓶颈,但在欧洲以“订阅制”模式出海,走得相当稳健。更重要的是,吉利背靠沃尔沃,在安全、底盘调校等传统优势领域依然领先。最近推出的雷神混动系统,油耗表现和动力响应都不输比亚迪的DM-i,只是品牌传播上稍显乏力。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那他们的车还能买吗?我的答案是:当然可以。如果你看重皮实耐用、越野性能,长城的哈弗大狗、坦克300依然是同价位里的佼佼者。吉利的星瑞、星越L,在内饰质感、驾驶体验上,也远超同级合资对手。它们的问题不是产品不行,而是品牌势能被新能源对手压制了。
但未来会怎样?“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句话放在今天的汽车行业再合适不过。比亚迪已经构筑了强大的技术壁垒和规模优势,新势力也在不断迭代用户体验。留给吉利和长城的时间不多了。他们必须拿出更果断的决心,更清晰的战略,才能在这场百年未有的变革中重新夺回主动权。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吉利长城真的落寞了吗?也许没有,但他们确实需要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你觉得,他们还能重回巅峰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