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去拉客,到了晚上就变成拉货了。
最近这事儿,成了不少城市公交司机的真实写照。白天他们在街头巷尾当“城市摆渡人”,到了晚上就变身成快递小哥。南京甚至率先推出了全国第一个“公交+快递”的模式,白天拉人,晚上送货,两个小时之内就能把同城快件送到家。别小看这动作,它反映的,是中国公交行业正经历的一场生死考验。
公交停运潮:从一城到全国
过去这一年,几乎每个月都能看到关于“某地公交线路停运”的报道:
这可不是孤立的情况,而是一股席卷全国的“关停热潮”。在很多城市里,公交车渐渐从“人人离不开”变成了“有人才用用”,这其中既有宏观经济的因素,也有社会习惯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
曾经的辉煌:公交是城市的脉搏
在80、90年代,公交车可以说是城市的命脉。那会儿,没有私家车,也没有啥网约车。一班学生、一厂工人,几乎都靠公交车上下学、上下班。车厢里人挤人,空气中满是汗味和油烟味,但这就是那个年代大家共同的记忆。
公交车不仅仅是个交通工具,更代表着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它连接了城乡,把工人、学生、老人、外来务工人员都挤在一辆车上。可以说,那时候的公交就像城市的“公共客厅”似的,要啥有啥,热闹非凡。
可曾记得,那欢腾的场景,如今早已远去,不复当年繁华一幕。
客流断崖式下跌:没人坐的公交,跑得越多亏得越多
从2015年起,全国各地的公交车乘客就慢慢减少,平均每年下降大约2.8%。到了疫情那几年,下降的速度更是惊人,直线滑落。据统计,2022年,全国的公交运输量已经不及2014年的峰值的一半了。
原因嘛,出行方法彻底发生了变化,各种新兴交通工具层出不穷,取代了传统公交。
于是,公交车变成了“无人问津的车”。这当中,公交行业最大的难题就摆在眼前:
客流一少,收入马上就跟着掉链子,走了一程就越跑越亏,最后只好不得不选择停运。
财务黑洞:巨额补贴也救不动
其实,很多人都没搞清楚,公交车的票子收入,远远赶不上运营的花销。2024年的数据显示:
就是说,公交车每行驶一公里,差不多要“亏掉一块多”钱。
比如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城市,都是典型的例子。
公交公司就像个“深不见底”的洞,补贴越给越多,亏空反而越大。到头来,有些地方财政实在扛不住,干脆宣布整个城市的公交全都停了。
为什么补贴不再优先?
不少人会想:既然是公共服务,政府难道能不管不顾吗?
话说,财政资金毕竟有限啊。近年来,教育、医疗和养老这些刚性需求变得更紧迫,财政的优先顺序也跟着调整了。结果就是说,公共交通的补贴没法像以前那样给得多。况且,新能源公交车的购买费用、燃料、维修成本,以及人力开销都在水涨船高。这补贴减了,成本上又升,公交的处境就更难做了。
公交司机的困境:香饽饽变成“赔本买卖”
以前,公交司机可以说是铁饭碗,干到退休都没啥问题。但如今,很多司机的工资被拖欠,有的甚至还得“倒贴”——原因就是公司没钱,保险、维修费啥的,司机都得自己掏钱。
这份曾经体面的小生意,正逐渐失去吸引力。年轻人不太愿意干,老司机也开始退休,整个行业的人手越来越紧缺。
自救尝试:公交的“副业潮”
遇到难题时,公交公司可没就此放弃,反而拼命想办法开辟新的出路。
南京的“公交+快递”模式挺有意思:白天载客,到了晚上变身送货车。闲置的车辆用来跑快件,保证两小时内把同城快递送到。这招不仅让车辆空闲时间得到充分利用,也多了一笔收入来源。
南昌搞的“定制公交”挺新颖,把“商圈+公交”“文旅+公交”“婚庆+公交”这些组合整合起來。新人用公交车办接亲,游客乘坐公交到打卡那些网红景点。数据显示,差不多已有500对新人选择公交做婚车,这点还挺让人振奋的。
郑州把“公交+顺丰”的搭配,利用闲置的维修车间改成了快递分拣中心。现在,38个合作地点正逐步落成,让原本的公交站点摇身变成物流的枢纽。
这些尝试表明,公交行业其实还是有希望的。只不过,想要转变,得动点脑筋,还得靠政策的帮衬。
未来的路:公交车会消失吗?
其实,答案未必那么糟糕,公交车也不会完全没了,只是它的作用会有所调整。
写在最后
说到公交的未来,也许别指望它还能回到过去那“人挤人”的繁荣时期了,但它依旧会以另一种方式出现,可能变成更聪明的交通枢纽,又或者是结合物流、旅游、婚庆等多功能的综合平台。
就像有人说的:“公交车不是没了,而是换了个方式继续活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