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可怕的不是消费者不买油车了,而是“4S店”都开始倒戈了
你有没有发现,最近几年,我们身边那些曾经门庭若市的汽车4S店,正在悄悄地“变脸”?以前一水儿挂着“大众”、“丰田”、“本田”、“别克”这些熟悉名字的豪华展厅,现在越来越多地换上了“蔚来”、“小鹏”、“理想”,甚至是“华为问界”的招牌。这可不是什么偶然现象,而是一场正在席卷整个汽车行业的“静默革命”。如果说消费者对燃油车兴趣减弱,还能用“市场周期”来安慰自己;那现在连最懂车、最靠油车吃饭的4S店都开始集体“倒戈”,这就真不是闹着玩的了。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难道我们真的要和燃油车时代说再见了?今天,作为一名开了二十多年车、见证了中国汽车市场风云变幻的老司机,我就和大家伙儿好好唠唠这事儿。
先说说我自己的经历。上周,我一个朋友想给老婆换辆新车,原本打算去看看新款的大众速腾。我们俩开车转了大半个城,结果发现,曾经熟悉的那家大众4S店,招牌已经换成了“AITO问界体验中心”。进去一问,销售小哥笑嘻嘻地说:“老师,大众那边搬走了,现在主推我们问界M7,要不您试试?现在试驾还送代金券。”我当时就愣住了——这哪是换招牌啊,这简直是“精准截胡”!客户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被推进新能源的“体验池”里了。这场景,放在五年前,谁能想得到?
那么,为什么这些曾经风光无限的4S店,要冒着风险“改换门庭”呢?根本原因,是燃油车越来越不赚钱了,甚至可以说是“卖一辆亏一辆”。过去,合资品牌的4S店靠着“终端溢价”能赚得盆满钵满,一辆速腾卖15万,经销商能轻松赚个一两万。可现在呢?市场竞争太激烈了,价格战打得昏天黑地。去年开始,不少地区的速腾裸车价直接干到了11万出头,老款甚至有8.89万的报价。你想想,厂家成本摆在那里,经销商拿车要打款、要付利息、要付场地租金、要养员工,这车卖出去,剩下的那点钱,可能连展厅的电费都不够付。难怪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4年有超过41%的经销商在亏损,十家店有六家在硬撑,这生意谁还敢做?
更让经销商头疼的,是那个“压库”的老模式。传统燃油车的销售,是厂家先把车大批量压给经销商,经销商得自己掏钱把库存吃下来。旺季时还好,一旦市场遇冷,车卖不动,这些库存就成了“烫手山芋”。一辆B级车压在库里两个月,光金融利息、仓储费、折旧费,就得吃掉好几千块利润。有网友调侃说:“现在不是卖车赚钱,是卖库存亏钱。”这话虽然扎心,但很真实。反观新能源品牌,清一色的直营或混合模式,不压库、轻资产,门店甚至用“交车中心”替代传统4S店,运营成本低得多。这一对比,传统4S店哪还有活路?
真正让人感到心惊的,不是销量数字的起伏,而是背后整个渠道生态的“塌方”。当经销商都不愿再押宝燃油车的时候,说明这个市场的信心已经崩了。销量可以靠降价“硬撑”一阵子,但4S店一旦集体倒戈,就意味着从销售、服务到售后,整个链条都不再为油车服务。你可能会说:“我不在乎,我就喜欢油车,省心耐用。”但问题是,再过三五年,当你想买一辆燃油车时,可能得开几十公里才能找到一家还在营业的4S店。到那时,你面临的不是“要不要买油车”的选择,而是“你还能不能买到油车”的现实。
我身边不少老司机朋友还在坚持燃油车,觉得“续航焦虑”、“充电麻烦”、“电池衰减”这些问题新能源车解决不了。这确实是一部分现实。但我也看到,像问界M9这样的车型,已经把纯电续航干到了200公里以上,增程模式综合续航轻松突破1000公里,充电速度也在不断提升。技术的进步,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快。更重要的是,用户体验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在商场里喝着咖啡就能看车、试驾,一键下单,送车上门,这种便捷,是传统4S店那种“坐等客户上门”的模式无法比拟的。
所以,回到标题——真正可怕的,从来不是消费者一时的犹豫或观望,而是那些最懂车、最依赖燃油车生存的经销商,已经用脚投票,选择了离开。这就像一条河流,当上游的源头开始枯竭,下游的水位下降只是时间问题。4S店的集体“倒戈”,正是这条河流改道的明确信号。它告诉我们,汽车行业的权力,正在从传统的厂商-经销商体系,转向以用户为中心的新生态。
最后,我想抛出一个问题:当有一天,你家楼下再也找不到一家燃油车4S店,你还会坚持选择燃油车吗?或者说,当整个社会的基础设施和消费习惯都转向新能源,我们还有多少选择的余地?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