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多没用,布加迪订单直接排到2029了。真不是你喊个“老板我加钱”就能插队的事儿。全世界豪车爱好者,哪怕你现在掏出银行卡,不好意思,布加迪悠然自得,微微一笑:“排队去吧,要买车四年后见。”
很多人会觉得奇怪,布加迪不是那个超级会烧钱,一度让母公司大众集团咬牙切齿的牌子吗?怎么现在突然这么风光了,生意好得一塌糊涂?这事还真不是你在大街上随便问两个车迷能答明白的。别的车涨价3%,消费者骂骂咧咧就走了。布加迪这边,哪怕一季度涨30%,车主反手就掏卡:“大不了下回买两辆。”
这场大戏得从头说起。布加迪这牌子,简直活成了汽车界的“艺术品制造商”。早些年大众把它救活,其实背后的算盘也不复杂:我要的不是你布加迪赚钱,而是让你当我的“门面担当”——有了你,整个大众集团形象都能上个台阶,还能把各种新技术拿你当试验田,亏钱又咋了,气质拉满就值这个票价。
很多人只知道布加迪卖得贵,却不知道它曾经就是个赔钱货。那会每生产一辆超跑,顶多是给老板炫耀的成本,不亏百八十万感觉都对不起“豪车”这俩字。究其原因,布加迪的研发投入简直是无底洞,为了追求那4百多公里的极速,每一项技术都要砸重金——那可是当年W16发动机、独一步进电动系统和底盘,大量钱全堆进了研发成本里,哪有个成本回收的影儿。
你以为这些赔钱买卖还能一直玩下去?大众集团自己都头疼,每年给布加迪背书不说,还顺手当了个技术孵化器。全世界都在传,说布加迪撑不下去,Rimac和保时捷这些新东家也难保这块招牌活得长久。
可别说,现在形势变了。布加迪靠着这些年技术老本不断打磨优化,早期天价研发的钱慢慢摊薄了,后续出新车不用再像上杆子一样砸大钱拼命。威龙那一代和现在市面上的迪沃,光外观就仿佛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说白了,就是用现成的顶级技术,改改造型、加套配置,价格就翻上去了,还比当年威龙贵了几十上百万元不止。
研发成本的事儿行业里有个专业词叫“非经常性工程成本”,就是早期研发的钱,后来慢慢靠一辆辆车回收。布加迪是回收得慢,每辆车分摊下来比普通品牌久一点,但别忘了,它卖的是几千万的车。现在这个账终于算得过来,新版车型动不动就比老款贵了一大截,利润空间大得让人眼红。
而且,布加迪的小心思还不止于卖基础款这一件事。每隔段时间抛出点特别版、限量版,价格直接飞上天;再加上什么全碳纤维轮毂、定制配色、钻石镶嵌的车标……这些配件单拎出来都能买辆入门奔驰。敢情买布加迪不是买车,是买一张进入顶级富豪圈的门票。
你要说布加迪是不是已经赚得盆满钵满了,坦白讲没人有准确账本。毕竟人家不是上市公司,财务数据藏得滴水不漏,外人顶多凭订单量和定价风向感知一二。但可以肯定的事,布加迪现在绝不是靠老母公司接济过日子。预售到2029年,现金流早早锁死,财务根本不用担心。
你以为这还只是新车预售?实际上,品牌现阶段已经把未来四年的销量全盘拿下。不单单是订单堆积那么简单,客户们为了订到独一无二的定制车型,恨不得和厂家眉来眼去半年,掏钱既痛快又憋气。门外排长龙,厂家好整以暇,车主反而越等越着急。都成了“人有我无”里的尖子生,唯恐就少了这辆布加迪给自家地下车库掉了队。
其实有人还担心布加迪每卖一辆都是赔钱货,这点早就不成立了。当初亏损确实因为研发投入过大,现在技术沉淀下来了,大头花销基本都回收得差不多。新车成本直接摊低,再小幅升级下,就能卖出2.5倍的高价。严格算起来,现在布加迪的赚钱路子已经跑通了。
更有意思的是,布加迪已经进入新车生产周期的最后冲刺阶段。上一代车型“Bolide”马上就要收尾,传言今年还要开工生产迪沃,连产能和日程都安排得明明白白。等到新一代技术迭代出来,布加迪可能又要带着豪车圈子再“起飞”,到那会还不知道要涨到什么价位。
布加迪这牌子看似遥不可及,其实背后玩的全是“大富豪心理学”。价格、产能全部卡死,让尊贵感拉满。品牌没愁过没人买,愁的是产量太低,订单多得只能“慢慢来”,你光有钱还真不见得能买到。
归根结底,布加迪现在不再是大众集团当初那个赔钱玩具,也不是靠啥乌托邦工程师梦想苦撑的孤勇者。市场狂热是真的,品牌依仗的技术底子也确实深厚。卖一辆车赚一大笔,不亏着卖的日子成了历史。可就算如此,对各路车迷来说,能拥有一辆布加迪,还是不输中个大奖的心情——四年等不等得起,兜里有没有票子,就看各位的造化了。
富贵路上,从来都不挤,但前提是你得跟得上布加迪的节奏。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