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车坛有个说法,说增程式车用油发电,这是不是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
说这话的朋友,我得说,您这脑回路,可能在初中物理课上,就已经“神游”到九霄云外了。
能量守恒这事儿,听着高大上,但在现实世界里,它可没那么“乖巧”。
发动机这老伙计,它这辈子最大的“痛点”就是“热效率”。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它能把汽油的能量转化为动力的“功力”大概也就三成,后面几十年,工程师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就多榨出个一成。
现在呢?
这热效率已经快到“天花板”了,再往上,比登天还难。
而且,这还是实验室里的“优化数据”,真到了咱日常开车,尤其是在市区堵车的时候,它的效率能有个两成就算不错了,要是堵得厉害,可能就跌破一成。
你想啊,一辆车,在高速上跑着,百公里油耗六七升,那叫一个“省”!
可要是进了市区,赶上堵车,油耗能飙到十五升、二十升,这油钱,可真就“哗哗”地往外淌了。
可再看看电机的表现,那叫一个“稳”!
效率一般都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甚至能到百分之九十七。
而且,它的动力输出特稳定,不会像发动机那样,看你“脸色”行事。
就算你让它干重活,或者天气冷了,它也依旧“淡定自若”。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现在这么多新能源车,比如插混、增程式,还要装一台发动机呢?
难道是“怀旧”?
这事儿,还得从能量密度和补能速度说起。
咱们得承认,电车在电机驱动上的确是“王者”,但电池这块儿,就有点“短板”了。
能量密度低,充电速度嘛,跟“挤牙膏”似的,慢吞吞。
你想啊,手机电池要是像现在汽车电池这么“慢”,谁还愿意用?
可油车呢?
发动机效率不高是事实,但它背后的“燃料”——汽油,那能量密度可就“高得离谱”了。
一升汽油,蕴含的能量,够你跑好远。
而且,加油速度,那叫一个“快”,三分钟,就能让你“满血复活”,继续出发。
在当下,人类还没有找到一种比汽油更适合汽车使用的能源,它的能量密度和补充速度,是其他能源形式难以企及的。
固态电池?
那都是“未来的事儿”,谁能预测何时才能真正上路?
所以,增程式、插混,它们就是当下这个“过渡期”的“聪明选择”。
它们巧妙地结合了电机的“高效”和“平顺”,以及汽油的“高能量密度”和“快速补能”,把两者的优势“嫁接”在一起,既解决了纯电车的续航和充电难题,又能享受到电驱动的顺畅体验。
所以说,那些认为增程式“多此一举”的朋友们,您可能误会了发动机。
它之所以还在,不是因为发动机本身有多“高明”,而是它所使用的“汽油”,这东西的能量密度和补能便利性,在现阶段,实在是太“诱人”了!
石油,这玩意儿,不光能驱动汽车,它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换个角度看,电机是电车“长的那一截”,而电池,则是它“短的那一截”。
增程式就像是给这个“短板”配了一个“发电机”,让它能持续地发挥“长板”的优势。
这是一种“扬长避短”的智慧,正如古语所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想想看,在拥堵的城市里,电机平顺地驱动车辆,几乎听不到噪音,这种体验,是纯燃油车难以比拟的。
而当电量不足时,发动机启动,就像一个“静默的管家”,为你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补给”,让你不再为续航而焦虑。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科技,才是它真正的价值所在。
未来,随着电池技术的飞速发展,纯电车型无疑会成为主流。
但在此之前,增程式和插混,它们就像是科技发展路上的“桥梁”,为我们铺就了通往未来的道路。
它们的存在,不是为了“守旧”,而是为了“创新”,为了让我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安心”和“自在”。
你觉得,这样的“折中”方案,在你的购车考量中,能占多大的比重?
你更看重电驱动的平顺,还是快速补能的便捷?
你的选择,或许也正在描绘着未来出行的风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