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狂奔下,汽车经销商的生存困局

品牌狂奔下,汽车经销商的生存困局-有驾

叶子的离去,是风的追求,还是大树的不可挽留,这句话,本身是小编经常用来表达感伤的一句话,但是,现在我想该变一下,用在汽车行业,就是叶子的离去,不是风的追求,而是大树的无可救药,调侃一下,来说汽车厂家与经销商,就是品牌在狂奔,经销商在生存困局。

每当月度排行榜、周度排行榜、某某产品上市多少小时,大定多少......引以为傲的数据榜单,普天盖地宣传的时候,我们暂且不论它的真假,其实应该加上经销商集团盈利榜单,就像经销商拿着真金白银跟大哥混的时候,起码大哥能对得起叫你一声“大哥”。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2025年上半年的调查报告揭示了残酷现实:52.6%的经销商处于亏损状态,仅29.9%实现盈利,每两家经销商中就有一家在亏本运营。这种“品牌大肆发展扩张、渠道网络开发遇冷”的割裂图景,正是厂家为追求快速扩张而透支渠道网络良性发展生态的必然结果。

厂家的扩张野心,直接转化为经销商的经营重负。为抢占市场份额,“以价换量”成为行业常态,74.4%的经销商存在不同程度的价格倒挂,43.6%的经销商倒挂幅度甚至超过15%。这意味着经销商卖一辆车就要承担超过车价两成的亏损,新车销售毛利贡献低至-22.3%。更令人窒息的是厂家的考核压力:2025年上半年仅30.3%的经销商能完成销售目标,超六成经销商即便拼尽全力仍与任务差距明显,而未达标带来的是返利缩水、资源削减的连锁反应。大到经销商集团,例如,安徽最大的奔驰4S店改投鸿蒙智行、广州宝马经销商转型问界,这些案例背后都是传统经销商在亏损压力下的无奈转身,小到个人老板,都是房子抵押,挣着奶粉钱,干着“白粉”事业。

渠道网络生态的失衡,正在动摇行业发展的根基。对经销商而言,资金链断裂成为悬顶利剑:价格倒挂吞噬流动资金,模糊的返利政策与长达2-3个月的兑现周期加剧资金压力,库存系数稍超警戒线便可能引发现金流危机。为维持运转,经销商只能依赖售后与金融保险业务填补新车亏损,这两项业务贡献了100%的毛利,却仍难抵新车业务的巨额亏空。而这种失衡最终会传导至消费者端:当经销商因亏损关门退网,车主便可能面临售后无门的困境,近年来频发的“购车4S店倒闭”维权事件,正是渠道生态恶化的直接体现。2024年近4000家4S店退网的数据,更凸显了这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已濒临临界点。

值得警惕的是,这种短视策略正在加剧品牌信任的崩塌。经销商对主机厂的满意度创下14年来最低值,核心症结在于厂家将渠道当作扩张工具,而非共生伙伴,有的厂家甚至拿着经销商的钱去盲目扩张,传统燃油车品牌的困境最为典型:58.6%的燃油车经销商亏损,盈利占比仅25.6%,远低于新能源品牌42.9%的盈利比例。这种差距并非偶然——部分新能源品牌曾尝试的直营模式虽有成本缺陷,但也折射出渠道模式重构的必要性。

结语:汽车行业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品牌独奏“的舞台,而是厂家、经销商与消费者共筑的良性运转生态系统。当问界经销商能实现单店年盈利2000万,当新能源品牌通过合理渠道策略让42.9%的经销商盈利,这些案例已经给出了答案,品牌的长久发展,从来不是靠透支渠道红利换来的短期狂奔。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