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8月交付57066台,创新高!而理想MEGA稳居50万以上纯电销量冠军——新势力的8月成绩单刚一出炉,就炸出了两个“狠角色”。一个是靠“大碗又实惠”杀出重围的零跑,另一个是用极致产品力扛住舆论风暴的理想。但真正让我坐进驾驶座才明白:这背后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造车哲学在碰撞。
先说零跑。57066台的交付量,环比增长近7000台,什么概念?相当于每天卖出近1900辆车。它凭什么?我试驾过T03、C11、C10,最大的感受就一句:这车,真敢把成本花在你看得见的地方。
比如C11增程版,20万以内给到前双叉臂+后五连杆,底盘用料直接对标30万级SUV。我开过一段盘山公路,过弯时车身侧倾控制得比某些德系SUV还稳。为什么?前双叉臂悬架能更好抑制侧倾,提升抓地力,但这玩意儿贵、占空间,很多车企在20万级车上都舍不得用。零跑用了,还全系标配。
再看空间。C11车长超4.8米,轴距2930mm,后排跷二郎腿没问题。我带一家四口跑过长途,孩子在后排打闹,老人说“这车像个小客厅”。在5-20万价格带,你要大空间、要舒适底盘、要长续航,零跑确实没对手。
但零跑的聪明不止于此。它的“性价比”不是靠堆配置,而是精准卡位最大流量池。5万到20万,是中国家庭购车最集中的区间。零跑从T03(5万级小车)到C系列(15-20万家用SUV),全打这个市场。就像便利店开在地铁口,不怕你不来。
不过,有车友问我:“零跑智驾行不行?”说实话,我试过它的L2辅助驾驶,车道保持、自适应巡航都够用,但要说“高阶智驾”,目前还没看到端到端大模型上车。它走的是“先让车大、再让车聪明”的务实路线。
再说理想。MEGA单月交付破3000台,登顶50万以上纯电车型销量第一。这成绩,在争议中诞生,更显珍贵。
我清楚记得MEGA刚发布时,那段“风阻系数0.215”的碰撞测试视频引发轩然大波。很多人说它“像灵车”“不吉利”。但理想没退,反而在发布会上一句:“我们不靠颜值卖车,靠解决用户痛点。”
我试驾MEGA时,第一反应是:这车,真安静。
为什么?风阻系数低到0.215,意味着高速行驶时风噪极小。我跑高速,120km/h车内对话几乎不用提高音量。而且低风阻=低能耗,CLTC续航710km,实际高速600km+,电耗才17.5kWh/100km左右,比很多SUV都省。
再看空间。MEGA是纯电MPV,但不像传统“面包车”。我身高1米78,坐第二排,腿能完全伸直,头顶还有两拳空间。座椅带通风加热按摩,小桌板一拉,咖啡杯稳稳放着。它把“移动客厅”做到了极致。
但最让我佩服的,是它的补能速度。5C超充,12分钟充电500km。我在理想超充站实测,从20%充到80%不到15分钟。什么概念?比加一箱油还快。这才是纯电MPV的核心竞争力——效率。
至于L系列,虽然8月总交付没公布,但L6单月破3万、L7/L8/L9稳居30万级SUV前三,基本盘依然牢固。理想的成功,是精准洞察家庭用户需求的结果:冰箱彩电大沙发是表象,本质是“全家出行的尊严感”。
那么问题来了:零跑和理想,谁的模式更可持续?
我拿零跑C11增程(16.88万)和理想L7(31.98万起)做个对比:
空间:L7轴距3005mm,略胜一筹,但C11也够用;
动力:L7双电机449马力,C11增程241马力,差距明显;
智驾:理想全系标配AD Max,城市NOA已覆盖100+城市;零跑还在L2阶段;
补能:理想增程可油可电,无里程焦虑;零跑纯电依赖充电网络;
价格:差了一倍不止。
所以,它们根本不是直接对手。 零跑服务的是“第一辆车”用户,追求实用与性价比;理想瞄准的是“换购家庭”,要品质与体验。一个走量,一个走质。
但有一个技术点,我必须提:高阶智驾,正在成为新势力的分水岭。
我在开封试过捷途山海L7 PLUS(虽然它不算新势力,但智驾表现惊艳),它搭载的卓驭“城市领航”功能,让我印象深刻。
比如在老城区,路面没标线,但它能自主循迹前车轨迹,虚拟画出车道,稳稳跟车。过环岛时,车道收窄,它提前变道,动作比我还果断。最绝的是无保护左转——对面车流不断,还有三轮车穿行,它等了个空档,一把切过去,稳得一批。
这背后是可解释端到端模型+惯导双目传感器的功劳。简单说,它不像老系统靠“if-else”规则判断,而是像人一样“看懂”场景,直接输出最优决策。这才是高阶智驾的核心:从“执行指令”到“理解意图”。
反观零跑,目前智驾还在追赶;理想AD Max已成熟落地。未来三年,智驾体验可能比动力、空间更重要。
所以,回到开头:新势力8月成绩单,到底说明了什么?
零跑的爆发,证明“务实路线”仍有巨大市场。不是每个人都需要L4自动驾驶,但每个人都想要“大空间、低油耗、高配置”的车。零跑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
理想的坚守,则展示了“高端化”的可能性。哪怕被骂“像灵车”,只要产品真解决问题,用户最终会用钱包投票。MEGA的成功,不是靠营销,而是靠补能效率+空间体验+品牌信任的组合拳。
但我也看到隐忧。零跑要警惕“性价比陷阱”——一旦竞品跟进,优势就会被稀释。它必须加快智驾研发,否则难向上突破。
理想则要面对“产品线过密”问题。L6、L7、L8、L9、MEGA,定位重叠,内部竞争。如何平衡,是个挑战。
最后,我想问各位车友几个问题:
如果你预算20万,会选零跑C11,还是加钱上理想L6?为什么?
你觉得MEGA的设计争议,会影响它的长期销量吗?
高阶智驾,对你来说是“锦上添花”,还是“刚需”?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我会一一回复。
顺便说个花絮:我试驾MEGA那天,停车场一位大哥盯着车看了好久,问我:“这车……真能12分钟充500公里?”我说:“能。”他摇摇头:“现在骗子太多了,我得亲眼看看。”——用户信任,比任何营销都重要。
新势力的战争,远未结束。但有一点越来越清晰:谁能真正解决用户痛点,谁就能活到最后。
至于未来?我看好那些不靠噱头、不炒概念,踏踏实实把车做好的品牌。毕竟,车是用来开的,不是用来炒的。
大家觉得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