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的停车场,一辆崭新的SUV静静地停在路灯下。引擎的热度尚未褪去,车身上还残留着白天尘埃。没有大红大紫的广告贴纸,没有拉风的氛围灯秀场,只有深夜快递员轻轻擦去的雨珠和地上新鲜的胎痕。很少有人会盯着这块“零跑”车标看出名堂——直到某天,朋友忽然发来一句:“你知道零跑这个月卖了6万台吗?这是真的?”
过去,我们见惯了车圈的“高调”——新车发布会搞得像巨星演唱会,科技讲解仿佛要上太空,营销套路一套一套。而零跑汽车,一直像个穿着工装的“码农”在角落里摸爬滚打。没啥外企高管背书,也不爱在社交媒体“爆梗”。用车圈流行的话说,零跑属于“沉默实干家”:闷头造车,也不哔哔,结果九月份,人家月销6万张票,硬生生站上新势力头部梯队——这跟那些动辄“兜售梦想”、一年换三套Slogan的同行比,未免有点反常。
怎么做到的?这可不是靠运气。
先捋捋故事线。零跑2015年成立,正好赶上新能源风口,但没赶上资本布施的末班车。别人都讲互联网、新零售,零跑创始人朱江明偏偏拉了一帮“大华系”技术人马,所有核心零部件都勒紧裤腰带自己研究。技术自研听着容易,其实像刀尖上跳舞:研发费是个无底洞,没有钱就得拖着牙缝省。这种偏执,初看是“轴”,慢慢却成了救命稻草。正经做产品、厚积薄发,熬出了控成本的本领,用户“薅羊毛”也成了可能。
结果台面上的故事是:别人都在焦虑融资和流量,零跑日常体检多一项“怎么把钱花在刀刃上”——关起门来刻苦用功,眼下却成了卷产品力的最大赢家。
时间来到最近两年。最初靠T03、C11打稳地基,然后一步步走到15-20万区间,推C10,补充了紧凑级中型家用的主力阵容。今年9月,“66657”台的销量,新高,同比暴涨97%,累计年销40万台。别忘了,新车C10才刚发布,海外市场也被快刀切下,靠和Stellantis联姻一口气吞下30多个国家。更别提,同行烧钱还在挣扎,零跑今年上半年竟然小幅盈利,换做别的造车新势力,大概率得请功德箱收集业内祝福。
套路全靠憋。全域自研、成本控制、海外借力、用户口碑反哺,说白了:别人迈小步、快迭代、搞话术;它就不疾不徐,迭代出一套“打得过的家用爆款”。这不是故事会里励志逆袭主角的套路,而是有一条清晰的证据链:
一、产品聚焦基本盘,什么配置都奔着“家用要啥”去。
现在很多品牌全靠“加速五秒破百”,四驱漂移画饼,“智驾全能”,仿佛你不追求极限就是没追求。零跑偏“不懂营销”——它理解的家庭用车,是前后得宽敞、座椅得舒服、续航要扎实、智能用得顺手、有娃的别担心材料和安全。C10就是个典型,定价12.28万起,内饰环保“婴儿奶嘴材料”,还贴心带空气监测,无线快充、OTA升级、语音助手全都安排。对比同价位对手,大屏、快充、空间,甚至“全平地台+移动大床”,都超了平均分。有点像东北小烧烤:调料不贵,但啥都齐全。
用户反馈很有意思。懂车帝直接拉了分:C10均分4.03(对比同级3.83),空间和配置反响尤其好,外观不花里胡哨,质感耐看,实际用着都夸“值”。有车主奔着空间买,结果发现跑了5000公里,没啥小毛病,算是实实在在的“踏实感”。
二、全域自研真不是讲情怀,是能低成本搞定“豪华配置下放”。
曾经有同业调侃:“核心零部件都自己整,到底图啥?”现在看,答案叫供应链独立、价格敢定实在。当你的电池、电驱、座舱、芯片能复用一套标品平台,零部件成本可以砍到底。C10上头的800V高压、纯电/增程双动力,其实是技术通用效应带来的“规模红利”。行业内卷卷到今天,谁还能加配不加价,全靠先埋技术坑自己跳。前期肯吃苦,后期才有安全感,零跑现在生产周期快、元件通用率高,终端价格就能把竞争对手卷翻。
在用户层面,最直观好处就是:提车快、不加价、不缺货、质量没短板。甚至赶上政策红利期,购置税省下的钱够家里买个手机。是不是“每一分钱都花在能用的地方”?没啥花腔,就是“会过日子型车企”。
三、销售信号直接又明确:用数据砸场子。
行业里许多人抱怨“车市越来越卷”。可销量这个硬指标,谁都蒙不过去。9月单月6.6万辆,日均2000台,C10月销破万。这种爆发力,基本靠“口口相传”刷出来的实证背书。有些网点C10销量占比甚至高达四成,成了家庭主力选手。销量越好口碑越传,口碑越强住宅客越来,硬生生走出个“良性循环”,倒逼竞争对手审视那些“炫技先行”的路线是不是跑偏了。
说句糙点的,这不是情怀,是“用脚票选”的市场胜负。那些“参数冠军”可能半年后就掉队,但“舒服可靠不坑人”反倒成了家庭用车最大优势。
当然也不全是童话。做工程师出身的车企,往往细节很轴,但对市场话语权掌握得慢,偶有“不会讲故事”现象。也就是,车造得出色,广告永远慢半拍——不过话说回来,这种反射弧长反倒和家庭车主的“踏实思路”暗暗呼应。
最后,总该留点问题:当下造车新势力里,还有多少肯把资源都砸进用户真实体验、耐性做基础研发,而不是把路演和融资当长线?又到底有多少“性价比”是真实落地,而不是表面功夫?
零跑并不完美,也没有神话滤镜,但它用销量证明了“实在”这两个字不是段子,而是能做成事实。车该拿来开,不该拿来说,消费者心里头自有一本账。也许你下次路过那些“沉默无趣”的零跑展厅,不妨多注意两眼——或许,不趋炎附势才是最大的护身符。毕竟,所有用脚票选的真相,都在数据和体验里藏着,正如夜里那辆静静立在路灯下的C10,没有喧哗,却变成了那个最可靠的答案。
你会为哪个理由掏腰包?是高光炫技,还是低调务实的安心?——市场,这回还是交给“脚”来说话。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