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自燃频发:宣传安全的车企该不该负责?

车友们,不知道你们最近有没有关注到那条让人心头一紧的消息——短短十天内,三起新能源汽车爆燃事故接连登上热搜。 小米SU7 Ultra碰撞后起火,路人束手无策;上汽大众途观L插混在高架上自燃;理想MEGA在路口起伏路面行驶后底盘起火,仅仅十秒就吞噬了整个车身。 看着那些烧成骨架的事故车照片,相信很多和我一样正在考虑买电车的朋友,心里都会咯噔一下。

新能源汽车自燃频发:宣传安全的车企该不该负责?-有驾

这些事故车有个令人不安的共同点:它们用的都是三元锂电池。

这让我想起去年看车时,销售滔滔不绝地讲述三元锂电池如何能量密度高、续航里程长,却对安全性差异轻描淡写。 如今看到这些事故,我不禁想问:当我们选择一辆新能源车时,到底是在为什么买单? 是那些华丽的参数,还是那份对生命安全的承诺?

新能源汽车自燃频发:宣传安全的车企该不该负责?-有驾

说到电池安全,很多车友可能和我一样,最初都以为磷酸铁锂比三元锂更安全。 专家的话点醒了我——其实没有绝对安全的电池技术。 中国科技大学的孙金华教授说得实在,改变实验条件后,磷酸铁锂电池也有自发着火的可能。 这让我明白,作为消费者,我们不能简单地迷信某种技术,而应该更关注车企到底为安全做了哪些实实在在的工作。

想想看,电动车起火后的火灾强度其实远超燃油车,这是由动力电池的特性决定的。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的数据看得人心惊肉跳:新能源汽车起火后4分钟,乘员舱烟雾浓度就能危及生命;10分钟后,前排一氧化碳浓度足以让人窒息;而从冒黑烟到剧烈着火,仅仅需要1秒钟。 这种“起火快、火势猛、毒性强”的特点,意味着一旦出事,车上的人几乎没有反应时间。

这就引出了一个关键问题:车企在追求高能量密度、长续航里程的同时,是不是忽略了什么? 现在动力电池能量密度已经提升到300Wh/kg以上,这是技术进步,但高温环境下的热失控风险却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我不反对技术进步,但我希望在参数之外,车企能对安全系数给予同等的重视。

新能源汽车自燃频发:宣传安全的车企该不该负责?-有驾

让我感到困惑的是,部分车企在事故后的态度。 要么急着撇清责任,要么用“技术不成熟”来敷衍了事,缺乏主动承担责任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诚意。 车友们,你们觉得这种态度能让我们放心吗?

孙金华教授提出的“三道防线”思路很有道理,我觉得这应该是所有车企的安全底线。 第一道防线是保证电池本身的安全性能,在性能与安全、成本与保障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第二道防线是建立精准的预警处置机制,通过优化电池管理系统实时监控电池状态;第三道防线是完善火灾应急处置方案,确保事故发生后能第一时间报警、有效灭火。

新能源汽车自燃频发:宣传安全的车企该不该负责?-有驾

小米SU7 Ultra事故中,路人无法打开车门施救的细节特别触动我。 这暴露了部分新能源汽车在应急逃生设计上的短板。 现在很多车企为了科技感,采用电动式车门把手,这平时用着确实酷,但紧急情况下会不会成为逃生的障碍? 听说即将出台的《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标会要求配备机械式车门把手,这个规定真是直击痛点。

说到标准,2026年7月1日将实施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把热扩散测试要求从“着火爆炸前5分钟报警”提升到了“不起火不爆炸”,还增加了底部撞击测试等项目。 这些都是进步,但我想说的是,国标只是最低要求,达标不等于安全,更不等于无责。 真正负责任的车企,应该建立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安全标准。

作为潜在买家,我期待车企能更加坦诚地面对问题。 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开展调查,向公众透明地公布原因和整改措施,而不是遮遮掩掩。 对于存在设计缺陷的车型,主动召回而不是等着监管部门介入。 车企对待安全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消费者能否放心地把生命托付给它。

电动车是未来出行的大势所趋,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但每起事故都关乎生命,容不得半点马虎。 车企需要在创新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既不能因为怕出事而停止创新,也不能为了创新而忽视安全。

安全从来不是配置表上的一个勾选项,而是车企对用户最基本的承诺。

车友们,当你们选择下一辆车时,会如何看待车企的安全承诺? 在眼花缭乱的参数和功能中,你们会把安全放在第几位? 面对市面上各种各样的新能源车型,你们会如何判断哪家车企真正把用户安全放在了心上?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