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暴降99%,三季度亏十亿,豪车“黄金收割机”为何抓不住年轻人了?
谁能想到,前几年还被不少人当成最赚钱的豪车品牌,保时捷今年突然就变得像陷入泥潭一样。
财报一出来,圈里圈外都炸了锅。
原本一年动不动赚七十多亿欧元,如今三季度营收利润只剩不到五千万欧元,直接从“日进斗金”变成“血亏”。
利润率从14%直降到0.2%,这种速度,连跌停板都嫌太慢。
更刺激的是,第三季度直接亏了快十亿欧元,创下自上市以来的新低。
投资者自然谁也不傻,股价两年多前还能维持在八十多,如今三十多都没人敢碰,简直是自由落体。
其实保时捷这次栽跟头,背后的原因比网上段子还复杂。
表面上看,是电动化转型踩了大坑——原本喊着几年后电动车销量要占大头,钱也砸了、工厂也建了,到头来电动车卖不动,燃油车又不敢放弃。
纯电Taycan今年前九个月全球才卖了一万多辆,和中国市场那些一上市就破万的小米SU7、比亚迪仰望一比,根本不够打。
中国这边就更现实,Taycan降价幅度超过15%,结果大家还是不买账。
反倒是老牌的Macan,电动燃油两开花,撑着保时捷最后的门面。
有人说,保时捷急刹车是战略失误,但其实它也是被逼无奈。
去年还信心满满地宣布要自产电池、推新平台,结果2025年转头就把计划全停了,27亿欧元砸进去,只换来一次痛苦重组。
更尴尬的是,这波重组后技术还得和大众集团其他品牌抱团,大家再也不是那个“自己玩自己的高端俱乐部”了。
再说中国市场——以往保时捷是把这当成利润奶牛,可今年前三季度销量直接掉了四分之一,只卖出三万多辆,短短两年缩水快一半。
最扎心的不是销量,而是被小米、比亚迪、蔚来、理想这种本土品牌“降维打击”——比性能,比智能,比价格,保时捷统统落后。
年轻人买车现在不只看动力和品牌,更关心车内智能体验,结果保时捷的车机系统还停留在“能用就行”,被吐槽不如国产平板好用。
再加上国产高端电车价格一路走低,保时捷只能硬着头皮降价,Macan从原来的五十多万直降到三十多万,品牌溢价瞬间被砸碎。
外部压力也不小,美国市场这两年关税提升,保时捷没在美国建厂,光物流和税费一年就多亏了几亿欧元。
补亏只能涨价,但美国人不傻,豪车扎堆,又不是非买你不可,结果销量反而更难看。
现金流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去年还剩几十亿,这一季直接成负数,钱越来越少,花钱的地方却越来越多。
原本靠拼技术和品牌就能横扫市场的日子,真的一去不复返。
保时捷的自救方案也挺套路。
先裁员再裁高管,集团CEO一岗双责也终于下台,上海研发中心成立,专门搞本地化智能车机,试图让中国用户满意。
销售网络也在收缩,打算只保留核心城市的经销商,减少无效铺张。
可这些措施最快也要明年、后年才见效,现在留给保时捷的时间其实没那么多。
其实保时捷不是孤例,奔驰宝马这些传统豪车也在经历同样的阵痛。
燃油车利润舍不得丢,电动车又卷不过新势力,转型的路上左右为难。
和小米、理想们一年三四次升级、功能推送不一样,传统车企一做决定就是几十亿欧元,出错一次就是断层式亏损。
27亿欧元的重组费,如果用来做智能化升级,也许能多争几年市场,可惜这些老牌车企的惯性谁都扭不过来。
说实在的,当下汽车市场变得像互联网一样快,今天你还在等高管“拍板”,明天小米已经发布新车型了。
年轻人不再是品牌信仰者,他们更会用脚投票,要智能、要体验、要性价比。
保时捷能不能挺过这道坎,关键还是要产品跟得上时代,不然再多历史光环也留不住人。
毕竟现在买车,谁还愿意为一个“过去很厉害”的牌子多付二十万?
现实就这么残酷。
等着看吧,2025年也许只是保时捷的低谷,但如果后面的本地化和升级没跟上,很可能就掉进更深的坑了。
汽车这行,谁慢一拍,谁就得认输。
时代变了,消费者早就不是当年的那拨人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