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绝对想不到,就在大家扎堆造增程车的时候,市场却悄悄给了个冷脸,今年7月增程车销量同比暴跌11.4%,纯电却涨了24.5%。
新势力阵营的格局翻了个底朝天
智己LS6增程版半小时订单破万的狂欢还没散场,转头就发现理想7月销量同比暴跌39.7%,问界M9也从月销1.5万缩水回1万。 一边是车企挤破头做增程,另一边消费者却用钱包投了反对票。
去年纯电和增程还是43:57,今年直接倒挂成64:36。 小米、小鹏这些纯电玩家一个月能卖3万多台,销量比去年翻了两倍;增程派的问界和理想却蔫了,特别是理想,直接被挤出新势力前三。
就连被称作“小理想”的零跑,今年交付冲到5万辆,靠的也是纯电车型,C11改款后纯电占比80%,新出的B01、B10连增程版都懒得做。
纯电车的凶猛反扑来得太突然
三年前同一款车,增程版能比纯电版便宜三四万,现在差价缩到1万左右,有些品牌干脆玩起“油电同价”。
电池成本暴跌是幕后推手,碳酸锂从每吨60万跳水到10万,大电池不再是奢侈品。 新款Model 3续航干到830公里,Model Y也冲到751公里,城市通勤绰绰有余,中短途跨城也不在话下。
充电桩的爆发更让增程车坐不住
北上广深核心区每平方公里就有34根公共充电桩,私桩比例高达74.5%。 连三四线城市私桩都成了主流,加油站排队场景正被超充站取代,800V高压平台普及后,喝杯咖啡的时间电量就能回血80%。
理想车主自己暴露了真相,85%的人日常只用150公里纯电续航,纯电里程甚至是烧油里程的两倍。 所谓“里程焦虑”,越来越像办健身卡式的心理安慰。
增程车自己挖的坑也不少
冬天续航打骨折,通勤稍远就得天天充电;跑高速时纯电续航缩水更狠,两三个服务区就得找桩,充电慢到让人抓狂,只能烧油硬扛,结果油耗比燃油车还高,市区轻松飙到8-10L。
保养更头疼,发动机和电机两头伺候,年均花费6000元打底,三年后电池再衰减个20%,换电池报价直接让人崩溃。 二手车贩子见到增程车就压价,三个月车龄贬值十万,两年后残值不到四成。
车企当然不甘心认输
新一代增程车开始“挂油箱的纯电”化:智己LS6塞进66度大电池怼出450公里续航,昊铂HL用60度电池跑350公里,小鹏X9增程版工信部备案续航同样奔着400公里去。
广汽搞出“星源增程”,理想憋着REV 3.0,热效率卷到44%以上。 可这些补救措施反而尴尬,背着大电池跑,成本快追上纯电车;增程器启动频率越来越低,却要额外承担发动机保养费。
成本账算下来扎心
同价位纯电车五年总花费比增程车省35%,相当于白捡半辆新车。 纯电每公里电费不到1毛,增程烧油时成本直接翻四倍;保养费五年差4000元,残值又多亏两万五。
95%的用车场景都在城市圈,为了剩下5%的长途可能性多花七八万,这笔账越来越多人算明白了。
现在问题来了:如果让你选,你会为了那5%的长途需求,放弃纯电95%的经济性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