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吴姐家楼下又有货车进来,她蹲路边烧水,顺道看手机淘宝订单。那辆3万多块的电动三轮车,她还在等平台回复。现在这车搁仓库门外,吴姐时不时去瞅瞅——油漆味儿还挺重,轮胎上还有泥,那是前天送车那师傅不小心蹭破的。
茶水刚泡好,群里老刘就在聊各家三轮电池的续航。有人说30度电能跑100公里,有人吐槽自家铁壳车掉电跟倒水一样快。吴姐插了一句,她那新买的,标称能载3吨,结果铭牌写的才200公斤。“天知道咋回事,厂家的话都是唬人的。”有个修车师傅一听就笑起来,说现在流行“理论最大承载”这个说法,能压得住不等于能合法上路。“你想载三吨?交警查你一分钟。”
其实,吴姐买这车,主意打的是摩旅改装。她原先琢磨过面包车,更宽敞,可惜落户麻烦。电三轮搭个房箱,去江边垂钓还能住人。买之前,她微信里反复问商家:“能不能带俩人?”商家信誓旦旦,“绝对可以,咱这车库存大、性能稳。”可真正收到车,续航那叫一个窘迫——本来想着几十公里没问题,结果开出去不到二十分钟,电量跟惊马一样掉。隔壁老李路过瞟一眼,打趣:“你这车带不动我们家小胖子。”
细算下来,吴姐总共分两次付了3万2,淘宝没多大反应。她担心过超载,不敢载太多东西。更离谱的是,车后箱设计其实还有个冷门配置——带报警器。据说防盗用的,但实际装配根本没人告诉她怎样启动,有次她碰一下就响半天,邻居以为进贼了,楼下的王大爷打110。
前两天吴姐纠结退货,平台说这不是质量问题,不给退。商家那边又扯皮——先说合规,接着说什么3吨是“最大极限承受”,不是合法载重。吴姐委屈得很,她去问交警,交警说啥都不算,铭牌才是硬道理。群里有车友讲得神乎其神,“淘宝这三轮,修理上特麻烦,零部件半天到不了。还有人买回来改房车,连保险都没法上。”
三轮底盘其实还带有一个稀奇的小插槽,是方便农具固定的。那个插槽短得很,试过一次,房箱支架死活拧不上,结果还把后轴划伤了。维修店的师傅看了,直摇头,说现在哪个电三轮不是杂牌拼拼凑凑,“3万块钱,想啥都有,结果啥都不灵。”
吴姐查了下买家店铺,个人开的,保证金才六千出头,工商登记啥也没有。她听说隔壁镇上老谢去年也买过同厂家三轮,跑了半年电瓶坏了,拆开的时候里面锈迹斑斑。老谢骂娘,说:“现在平台只管收钱,谁管你售后死活?”
近来有人在微信群发了段事故微信,讲有个摩旅达人载重多了,最后被交警拦停罚了款,车子还扣了。大家唠嗑都说买这种电三轮当小房车,有点想当然。吴姐这车现在也算半搁置,时不时她擦了又擦,想想刚收到那天自己满心欢喜,再看名牌上那几个数字,气没处撒。
等着退货这档子事,吴姐昨天说再不行就挂闲鱼。“能不能卖出去,再说,我把房箱多加两块板,夜里睡觉风进不来。”群里师傅听见了又调侃:“说不定下一家还真拿它去拉西瓜!”
养着这三轮车,算半个摆设,邻居小孩偶尔偷骑,压根不知这背后绕了几圈弯路。未来这路能不能走远,谁心里都没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