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郑州的牛先生向媒体反映,他刚提的大众ID.3汽车还没开出4S店,就出现了故障码,车辆甚至无法联网。这让刚提车的牛先生直呼“太恶心了”。
据牛先生描述,他在9月30日从4S店提车时,就发现车上出现故障码,但销售人员建议先开回家观察。结果开了两天,问题依旧存在。10月2日,牛先生将车送回门店检测,发现是“在线通讯模块”损坏,需要更换新的零部件,但因厂家发货,维修一直拖到10月12日。
更让牛先生不满的是,维修过程中为了更换模块,售后拆掉了后排座椅,只剩“铁皮”,让他感到非常心疼。牛先生表示:“稍微给点补偿我就能接受,毕竟是新车,谁都不舒服。”
补偿是否合理?
从法律和政策角度来看,车主当然可以提出任何诉求,但能否获得补偿,要看是否符合《汽车三包政策》。根据规定,车辆退换条件主要包括:
同一故障修理超过5次;
累计修车天数超过35天;
新车在购车发票开具60日内或行驶3000公里以内出现核心安全问题,如制动失效、转向失效、燃油泄漏或车身开裂。
牛先生的情况显然不符合上述退换车条件。
关于补偿,《汽车三包政策》也有明确规定:如果车辆因质量问题单次修理超过5天(含等待零件时间),消费者有权从第6天起要求备用车或交通费用补偿。但牛先生的车辆虽然维修等待零件时间较长,但他并没有将车一直停在4S店,而是自己开走,导致时间断开,不符合补偿标准。
新车出故障很常见
事实上,即便是新车,也可能出现个别故障。工业产品无法做到完全零缺陷,每个品牌都有可能遇到类似情况。此次牛先生的ID.3故障属于“在线通讯模块”,并不影响车辆核心行驶系统和安全性,因此无法适用退换车标准。
门店方面,如果轻易给予补偿,可能会形成先例,未来其他车主也可能以类似理由要求补偿,增加运营成本和管理难度。
小结
牛先生的遭遇确实让人心疼,但从法律和政策角度来看,维权路径需要按照流程走:
退换车条件严格,必须符合安全或修理天数要求;
补偿条件有明确标准,必须车辆停留维修连续超过规定天数;
对于不影响行驶安全的故障,一般只能通过标准化维修解决。
可以说,牛先生只是“新车运气不好”,面对故障,只能通过耐心维修等待解决,而补偿诉求未必能实现。
全部评论 (0)